(一)生物學特性
1.形態與染色:革蘭陰性短小桿菌,(2~3)μm(0.5~0.7)μm,無莢膜,無芽胞,無鞭毛,有菌毛。
2.培養特性:需氧或兼性厭氧,液體培養基中呈渾濁生長,在普通瓊脂平板和SS培養基上形成中等大小、半透明的光滑型菌落,宋內志賀菌可形成扁平、粗糙的菌落。
3.生化反應:志賀菌屬的細菌KIA:K/A、產氣-/+、H2S-,MIU:動力-、吲哚+/-、尿酶-,氧化酶-,不產生賴氨酸脫羧酶,氧化酶試驗陰性。
4.抗原結構:志賀菌屬只有O抗原而無鞭毛抗原,個別菌型及新分離菌株有K抗原。
(二)致病性
致病物質:
侵襲力:菌毛粘附于腸粘膜上皮細胞,誘導細胞內吞。
內毒素:破壞腸粘膜;腸壁通透性;腸壁植物神經——腹痛,腹瀉,里急后重,粘液膿血便。
外毒素(志賀毒素,ST):腸毒素活性;細胞毒活性;神經毒活性。
所致疾病: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
1.急性菌痢。
2.中毒性菌痢。
3.慢性菌痢。
傳染源為病人和帶菌者,經糞口傳播。
(三)微生物學檢驗
1.標本采集
盡可能在發病早期及治療前采集新鮮糞便,選擇膿血便或粘液便,必要時可用肛拭子采集。
2.檢驗方法及鑒定
(1)分離培養:取糞便(粘液或膿血部分)或肛拭標本接種GN肉湯增菌及再進行分離培養。一般同時接種強弱選擇性不同的兩個平板。強選擇鑒別培養基可用沙門、志賀菌選擇培養基(SS);弱選擇培養基可用麥康凱或中國藍培養基。培養18~24h后選取可疑菌落進行下列鑒定。
(2)鑒定
1)初步鑒定:挑選可疑菌落3~4個先用志賀菌屬多價診斷血清作試探性玻片凝集試驗。將試探性凝集試驗陽性的菌落至少接種2~3支KIA和MIU,經35 ℃培養18~24h,凡符合KIA:K/A、產氣-/+、H2S-,MIU:動力-、吲哚+/-、尿酶-,并結合試探性玻片凝集試驗陽性結果可鑒定為志賀菌屬。
2)最后鑒定
3.與類志賀鄰單胞菌和傷寒沙門菌的鑒別:可用動力和氧化酶試驗加以鑒別,志賀菌均為陰性,而類志賀鄰單胞菌為陽性。傷寒沙門菌硫化氫和動力陽性,能與沙門菌屬因子血清(0多價A-F群或Vi)凝集而不與志賀菌屬因子血清凝集。
(四)防治原則
人工主動免疫用于預防目前尚不理想,治療細菌性痢疾一般首選氟喹諾酮類抗生素。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