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應答是機體針對外來抗原產生的一種復雜的排斥過程,與其他生理系統相互配合,共同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與其他生理過程一樣,免疫應答也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首先,免疫應答受遺傳基因的控制;受免疫系統內部各種因素的制約;還要接受宿主整體生理水平的調節。
一、TH細胞的調節作用
TH細胞不是一個均一的群體,活化后可分化成TH1、TH2和TH0三種類型。三個類型細胞免疫功能互有差別,尤其TH1、TH2和TH0三種類型。三個類型細胞的免疫功能互有差別,尤其TH1與TH2之間存在相互或促進的作用。因為TH是免疫應答的中心細胞,所以它的活性對整個免疫應答具有調節作用。
TH1產生IL-2、IFN和TNF,作用于各種免疫細胞。IL-2可誘導T細胞分裂增殖,增強細胞免疫應答;但IFN抑制抗體應答,抑制移植排斥反應和遲發型超敏反應。TH2分泌IL-4和IL-5等細胞因子,可誘導B細胞的增殖化,促進抗體產生(細胞因子的作用詳見第五章)。由此可見,TH細胞在體液和細胞免疫應答中皆有調控作用,被視為免疫應答的中心調節作用途徑。
二、抗體分子的調節作用
抗體是B細胞應答的效應產物,可反過來對特異性體液免疫應答產生反饋性抑制作用?贵w與相應抗原結合所形成的免疫復合物可結合到B細胞的表面Ig上,向胞內傳入抑制信號,影響B細胞的活化和抗體的產生。例如將Rh抗體注射給剛分娩Rh+嬰兒的Rh-母親,則可阻止母親產生Rh抗體,從而預防下一次妊娠時可能發生的新生兒溶血。
在對腫瘤的免疫應答中,某些抗體分子與腫瘤抗原結合后,不僅能介導任何免疫效應,還能阻止Tc對靶細胞的殺傷,實際上是抑制了細胞免疫效應,這類體稱為封閉抗體(blockingantibody)。
三、獨特型網絡的調節作用
與游離的Ig分子一樣,B細胞的SIg分子高變區也存在著獨特型標志。每一B細胞克隆的獨特型標志能夠被另一克隆B細胞的SIg所識別,構成一個相互識別的獨特型網絡;被識別的細胞受到抑制,而主動識別的細胞則活化。網絡中的細胞可分成以下4組:①抗原反應細胞(antigen-rdactivecell,ARC),外來抗原與ARC結合,使細胞增殖并產生相應的抗體,構成網絡的主體;②ARC抑制細胞,即抗獨特型組(anti-idotypeset),可識別ARC的獨特型標志,有抑制ARC反應的作用;③ARC激發細胞,為內影像組(internalimageset),該組細胞的獨特位與外來抗原表位的結構相似,可模擬外來抗原對ARC構成刺激;④與ARC獨特位相同的細胞,為非特異性平行組(unspecificparallelset),可被ARC激活細胞識別,刺激其對ARC激活細胞識別,刺激其對ARC的抑制作用。后三類細胞也分別抑制細胞和刺激細胞,以構成自己的網絡。
獨特型網絡調節的最終效應是抑制抗體的產生,使免疫應答終止。這一學說為免疫調節的研究開辟了新的領域,有關網絡的精確機制及操縱方法尚需進一步研究。
四、免疫應答的整體調節
上述的免疫調節并非各自獨立存在,而是相互影響,并且在整體上受神經-內分泌的調節,構成更加復雜的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網絡。盡管免疫系統與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沒有解剖學上的直接聯系,但通過小分子介質可以溝通這三個系統。已有資料表明,免疫細胞可以表達某些神經遞質的受體,而某些神經細胞上也發現有細胞因子的受體。雖然這些受體的確切作用尚未得到證實,但無疑這是系統間相互作用的物質基礎。
現已證明雌激素、雄激素和皮質醇等可抑制免疫應答,而生長素、甲狀腺素和胰島素等則有免疫促進作用。乙酰膽堿、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經遞質對淋巴活性的影響都有報道,尤其內啡肽與腦肽對免疫應答的影響已受到重視,并證明它們可促進T細胞增殖和NK細胞的殺傷活性;而對抗體的產生則表現抑制作用。
大量的臨床觀察和實驗研究表明,精神因素和條件反射對免疫應答也有顯著的影響,但其作用途徑及機制尚不清楚。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