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嗜酸性粒細胞計數
嗜酸性粒細胞參與Ⅰ型變態反應,因此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可作為Ⅰ型變態反應的輔助診斷指標,而且可作為療效判定的指標之一。
嗜酸性粒細胞計數可用白細胞分類計數法,也可以用直接計數法,目前多采用后者。該類細胞的胞漿顆粒中富含堿性氨基酸和堿性蛋白,其等電點為pH11,因此呈嗜酸性,易與陰離子結合而被染色。常用的染色液含伊紅、石炭酸和福爾馬林,該溶液可溶解紅細胞和其他白細胞,增加背景的清晰度,使嗜酸性粒細胞易于識別。
(二)嗜堿性粒細胞計數
嗜堿性粒細胞亦參與型變態反應,其計數方法主要是直接計數法。嗜堿性粒細胞胞漿顆粒中肝素的硫酸根容易與陽離子染料結合而著色,現在常用的酸性染色液包括0.1%EDTA、阿利新藍、氯代十六烷基吡啶和氯化鑭等。該染液能使紅細胞和其他白細胞溶解,使嗜酸性粒細胞易于區別。
外周血嗜堿性粒細胞數大于33/mm3判為增高,大于50/mm3為顯著增高。本試驗可作為Ⅰ型變態反應的篩選試驗,陽性率可達60%~70%;而且可作為療效考查的輔助指標。
(三)嗜堿性粒細胞脫顆粒試驗
正常嗜堿性粒細胞內含有大量嗜堿性顆粒,很容易被陽離子堿性染料甲苯胺藍或阿利新藍分別染成紫紅色或藍色,極易辨認和計數。當加入過敏原或抗IgE抗體后,與細胞表面的IgE結合而使細胞將顆粒脫出,細胞不再著色;從染色細胞數的減少可以判斷脫顆粒的情況。本法可分為玻片法和試管法。玻片法操作稍繁鎖,而且孔間誤差較大;試管法用血細胞計數板觀察結果,既方便又省時,重復性也較好,適于普及。
本法一RAST和皮膚試驗的符合率都很高,可用于尋找過敏原、研究脫敏治療的機制及判定脫敏治療的療效。
(四)其他檢測方法
1.致敏T細胞檢測檢查T細胞總體反應狀態和對某種抗原的致敏狀態對判斷Ⅳ型變態反應有重要價值,具體檢測方法見第二十一章。
2.淋巴因子的檢測淋巴因子在Ⅳ型變態反應的發生機制中起重要作用,所以檢測淋巴因子對變態反應的研究和臨床方面都有一定意義。
3.抗血細胞抗體的檢測血細胞抗體是Ⅱ型變態反應的主要介質,檢測抗血細胞抗體對Ⅱ型變態反應的診斷有重要的意義,具體方法和臨床分析參見血液學檢驗教材。
還有許多檢測方法與變態反應相關,例如冷抗體試驗、抗基底膜抗體檢測和血小板有關檢測等,這些可參見本書自身免疫等有關章節,本章不予贅述。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