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紅細胞中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遺傳缺陷或變異
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G-6-PD)催化6-磷酸葡萄糖脫氫生成6-磷酸葡萄內脂,脫下的氫由NADP接受。此步反應是磷酸戊糖途徑的關鍵部位,所產生的NADPH在維持紅細胞的正常形態與功能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G-6-PD缺乏病是伴性遺傳性疾病,臨床并不罕見。女性雜合子含有兩族紅細胞:一族酶活性正常,另一族缺乏G-6-PD。輕型G-6-PD缺乏病人紅細胞中G-6-PD活性比正常人低10倍。在一般情況下磷酸戊糖途徑提供的NADPH還能維持還原型谷胱甘肽的水平,保證紅細胞的正常形態與功能。當紅細胞中NADPH的需要量增加,如服用抗瘧疾藥撲瘧喹啉時,正常人不會有什么危害,而G-6-PD缺乏病人紅細胞中磷酸戊糖途徑的代謝速度則不能相應增加,提供的NADPH不能保證維持還原型谷胱甘肽所應有的水平,可引起嚴重的溶血性貧血,俗稱蠶豆黃。
(二)先天性家族性非溶血性黃疸
人類先天性家族性非溶血性黃疸(Grigler-Najjar綜合征)是由于缺乏UDP-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酶,使膽紅素不能與葡萄糖醛酸結合,形成結合膽紅素,使膽紅素以不易運輸和排泄的游離形在體內堆積所致的先天性疾病。
正常人通過糖醛酸途徑產生葡萄糖醛酸,后者在UDP-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酶的催化下,可與內源性如類固醇、膽紅素和外源性如藥物等物質結合,生成相應的葡萄糖苷酸化合物。結合型的葡萄糖苷酸化合物具有較強的酸性,在生理pH下有較高的溶解度,易于運輸排泄。這在體內類固醇激素的滅活和膽紅素的代謝,以及許多生物轉化作用中具有重要意義。而病人因先天缺乏此酶,使其不但對膽紅素代謝造成異常,同時也缺乏結合外源性物質生成葡萄糖苷酸化合物的能力。
(三)果糖代謝異常
果糖是食物中糖的一部分,主要來自蔗糖。從腸道吸收的果糖大部分在肝內通過1-磷酸果糖(F-1-P)途徑代謝。代謝途徑見圖3-9。果糖代謝障礙是因與果糖代謝有關的酶缺乏所致。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