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Fredrickson等用改進的紙上電泳法分離血漿脂蛋白,將高脂蛋白癥分為五型,即Ⅰ、Ⅱ、Ⅲ、Ⅳ和Ⅴ型。197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以臨床檢驗表現型為基礎分為六型,將原來的Ⅱ型又分為Ⅱa和Ⅱb兩型,如表4-1所示。
(一)Ⅰ型高脂蛋白血癥
患者血漿TG升高,Ch正常,CM、VLDL含量升高,LDL及HDL均降低。約有2/3的病人在10歲前發病。
患者新鮮血清外觀呈乳白色混濁,4℃過夜,血漿上層出現“奶油樣”上層。大部分患者伴有視網膜脂血癥、急性胰腺炎及肝脾腫大。
本癥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家族性遺傳性純合子型患者除血脂改變外,臨床癥狀明顯,而雜合子除TG高外,其癥狀不明顯。Ⅰ型高脂血癥又稱為家族性高CM血癥。發病原因主要是LPL的ApoCⅡ的遺傳性缺陷,使LPL缺乏或者不能激活,CM中TG不能水解轉變成CM殘粒,無法被LDL受體識別進行代謝,從而造成CM在血漿中堆積。
(二)Ⅱa型高脂蛋白血癥
Ⅱa型又稱為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血漿LDL和Ch明顯升高。血清脂蛋白電泳呈現濃染的β-脂蛋白帶,提示β-脂蛋白含量升高,故又稱為高β-脂蛋白血癥。純合子病人在青春期即因動脈粥樣硬化而死亡,這類病人除冠狀動脈硬化外,還會出現黃色瘤和角膜弓狀云等。
Ⅱa型有明顯家族史,由LDL受體缺陷引起。純合子型患者LDL受體完全缺陷,雜合子型者LDL受體只為正常的1/2。細胞不能通過膜上LDL受體從血中攝取LDL,使血漿中LDL升高。近年,Goldstein和Brown用纖維母細胞對遺傳性高Ch血癥遺傳分析發現,LDL受體缺陷有三種不同的細胞表型:①無LDL受體型;②LDL受體缺陷型,細胞表面受體活性為正常的5%-20%;③入胞缺陷(內吞缺陷)型,即LDL受體可以與LDL結合,但是不能以正常速度內吞,從而導致LDL堆積于血漿中。目前所知,Ⅱa型是因為編碼LDL受體的基因突變所致。
(三)Ⅱb型高脂蛋白血癥
Ⅱb型又稱為高β-脂蛋白及高前β-脂蛋白血癥。血漿電泳圖譜中,除β-脂蛋白增高外,前β-脂蛋白含量也升高,但二者并不融合。血漿中除LDL和Ch升高外,VLDL也升高,當然TG也升高,所以又稱為混合型高脂蛋白血癥。Ⅱb型與Ⅱa型的主要區別是前者LDL受體活性正常,患者多合并肥胖,糖代謝及胰島素分泌異常,易伴發黃色瘤及動脈粥樣硬化癥。
Ⅱb型為顯性遺傳性疾患,體內VLDL合成量過多,ApoB100合成量比正常高兩倍,LDL也增高。另外VLDL合成增加的同時,VLDL代謝分解速度并未增強,從而使過量合成的VLDL不能加速分解,造成血漿中VLDL蓄積,同時LDL代謝速度也減慢。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