堿性磷酸酶(ALP)是指一組底物特異性很低,在堿性環境中能水解很多磷酸單酯化合物的酶,需要鎂和錳離子為激活劑。近年為認為ALP真正作用是將底物中磷酸基團轉移到另一個含羥基基團化合物上,磷酸乙醇胺有可能是ALP在體內作用的底物。
ALP確切的生理作用目前仍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骨中ALP和骨的鈣化作用密切相關,成骨細胞中的ALP作用產生磷酸,與鈣生成磷酸鈣沉積于骨中。ALP還廣泛存在于肝細胞血竇側和膽小管膜上、腎近側曲管刷狀緣和小腸粘膜的微絨毛,據此推測它可能還與物質的吸收和運轉過程有關。
各器官的ALP在理化性質都有些差異,臨床上長期認為存在著肝、骨、小腸和胎盤等ALP,在病理時還可能出現“高分子”ALP,以及一些和腫瘤有關的變異ALP,如Regan、NagaoALP等。深一步研究發現這些ALP主要受3個基因位點控制,相應生成3大類ALP,即小腸、胎盤和組織非特異ALP,后者包括臨床上所謂的骨、肝、腎等組織器官,它們的氨基酸結構類似,抗原性無差別,這些酶電泳速率和對不同抑制劑反應差異來自ALP中所含糖基的不同。
【組織分布】
ALP廣泛存在于機體各組織器官中,按每克濕組織ALP含量多少排列,順序為肝、腎、胎盤、小腸、骨等。
【生理變異】
總論中已經提到ALP變化與年齡密切相關,簡言之,新生兒ALP略高于成年人,以后逐漸增高,在1-5歲有一次高峰,可達成年人上限2.5-5倍,以后下降,到兒童身長增高期又再次上升,第二高峰在10-15歲之間,可達成人上限4-5倍。20歲后降至成年人值,到老年期又輕度升高,可能與生理性的激素變化有關。
孕婦血清ALP在妊娠3個月即開始升高,9個月可達峰值,約為正常值的2倍,ALP升高可維持到分娩后1個月,升高的ALP來自胎盤,和胚泡壁的細胞滋養層的發育程度直接相關。
高脂餐后,血清ALP活性升高,尤以血型為O型或B型的分泌型(唾液中可分泌血型抗原者)人群更為突出,增高的ALP多為小腸ALP。
【標本的采集、處理和貯存】
為避免脂肪餐的影響,宜空腹采血,除肝素外,其它常用抗凝劑可與Mg2+作用,引起ALP活性下降。最好用血清為測定標本,紅細胞膜上有ALP,明顯溶血標本會干擾測定結果。
ALP在室溫和冰箱放置后,活性逐漸升高,可增加5%-10%。冷凍血清融凍后,其中活性開始偏低,以后慢慢升高。所以應在采血當日就測定ALP活性。
目前常用的凍干質控血清,復溶后ALP活性常有一個活性升高過程,有些制品復溶24小時后,活性可升高50%-100%,使用時應加以注意。
【參考值范圍】
ALP測定結果與所用方法種類和測定溫度密切相關,就是同一底物,因緩沖液不同,其結果可有2-3倍差異,目前國內應用較多的方法中以磷酸對硝基酚為底物,2-氨基-2-甲基丙醇為緩沖液,在37℃測定時,成年人參考值范圍為20-110U/L。
ALP在不同年齡人群中有較大差異,在以上有關章節中已加以論述,解釋結果時必須加以注意。國外文獻指出ALP雖然有較大的人群差異,但是個體間差異很小。有條件應將測定結果與被測者的“正常值”進行比較。
【臨床應用】
ALP早在本世紀30年代就用于臨床,是臨床醫師非常熟悉的酶之一,在70年代前ALP是世界上臨床測定次數最多的酶,主要用于骨骼和肝膽系統疾病的診斷和臨床鑒別診斷,可參見下表:
表7-7 堿性磷酸酶在疾病時的變化
(缺)
ALP和骨化過程密切相關,很多骨骼疾病如變形性骨炎(Paget病)、副甲狀旁腺功能亢進、佝僂病、軟骨癥、原發性和繼發性骨腫瘤、骨折和肢端肥大癥的患者血中ALP都可升高,尤其是變形性骨炎,增高非常明顯,可達正常上限值的50倍。此病在我國少見,我國常用于早期診斷佝僂病和軟骨病,ALP升高早于血鈣、磷變化以及X線檢查,是一個很靈敏的診斷指標,但應注意骨質疏松患者血中ALP一般都在正常范圍內。
目前ALP測定主要用于黃疸的鑒別診斷,阻塞性黃疸時血清ALP常早期明顯升高,甚至可達正常上限值的10-15倍,在完全阻塞性黃疸病例中,80%病例血中ALP超過正常上限5倍。一般而言血清ALP持續低于正常上限值2倍時,阻塞性黃疸可能性較小,肝性黃疸時ALP輕度升高,一般不超過正常上限的2-3倍,約有半數原發性肝癌血中ALP升高,升高程度也常較明顯,甚至可達正常上限值的15-20倍。如在無黃疸肝臟疾病人血中發現有ALP升高應警惕有無肝癌可能。
ALP升高還可見于其它疾病,如急慢性胰腺炎、慢性腎衰、腸梗塞、肺梗塞等疾病,但無太大臨床價值,某些藥物如孕激素、雌激素、胎盤白蛋白等也可引起血中ALP升高。
血ALP下降見于甲狀腺功能低下、惡性貧血和遺傳性堿性磷酸酶減少癥等。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