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傷是人體遭受低溫侵襲后發生的損傷。凍傷的發生除了與寒冷不關,還與潮濕、局部血液物質環不良和抗旱能力下降有關。一般將凍傷分為凍瘡、局部凍傷和凍僵三種。低溫引起人體的損傷為冷凍傷,分為非凍結性冷傷和凍結性冷傷。
一、非凍結性冷傷
1.主因:由10℃以下至冰點以上的低溫,加以潮濕條件所造成。如凍瘡、戰壕足、浸漬足。暴露在冰點以下低溫的機體局部皮膚、血管性收縮,血流緩慢,影響細胞代謝。當局部得常溫后,血管擴張、充血、有滲液。
2.主癥:首先足、手和耳部紅腫,伴癢感或刺痛,有水泡,合并感染后糜爛或潰瘍。
3.急救:局部表皮涂凍瘡膏,每日溫敷二三次。有糜爛或潰瘍者用抗菌藥和皮質甾軟膏或凍瘡膏。
二、凍結性冷傷
1.主因:大多發生于意外事故或戰爭時期,人體接觸冰點以下的低溫和野外遇暴風雪,掉入冰雪中或不慎被致冷劑如液氮,固體CO2損傷所致。
2.主癥:局部凍傷分為四度。
3.Ⅰ度凍傷:傷及有皮層。局部紅腫,有發熱、癢、刺痛感,數日后干痂脫落而愈,不留瘢良。
4.Ⅱ度凍傷:損傷達真皮層。局部紅腫明顯,有水皰形成。自覺疼痛,若無感染,局部結痂愈合,很少有瘢痕。
5.Ⅲ度凍傷:傷及皮膚全層和深達皮下組織。創面由蒼白變為黑褐色,周圍有紅腫、疼痛,有血性水皰。若無感染,壞死組織干燥成痂,愈合后留有瘢痕且恢復慢。
6.Ⅳ度凍傷:傷及肌肉、骨等組織。局部似Ⅱ度凍傷。治愈后留有功能障礙或致殘。
7.急救:復溫是救治基本手段。首先脫離低溫環境和冰凍物體。衣服、鞋襪等同肢體凍結者勿用火烘烤,應用溫水(40℃左右)融化后脫下或剪掉。然后用38~40℃溫水浸泡傷肢或浸浴全身,水溫要穩定,使局部在20分鐘、全身在半小時內復溫。到肢體紅潤,皮溫達36℃左右為宜。對呼吸心跳驟停者,施行心臟按壓和人工呼吸。
特別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