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2014年腎內科學主治醫師考試輔導匯總
膜性腎病臨床表現
特發性膜性腎病發病年齡多見于40歲以上患者,男女比例約為2:1。
大多數患者以腎病綜合征起病,約20%的患者表現為無癥狀、非腎病范圍的蛋白尿。膜性腎病患者尿蛋白定量很少超過15 g/d,如超過,要注意微小病變性腎病或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的可能。膜性腎病患者每天尿蛋白定量波動很大,可能與患者蛋白攝入、體位和活動量有關。
約有一半患者有鏡下血尿,但大量鏡下血尿不是膜性腎病的特征,臨床上要注意尋找繼發性病因。
17%~50%成年患者起病時伴高血壓。若起病時就有高血壓和腎功能損害,預后通常較差。
膜性腎病起病往往較隱匿,有些患者是在常規體檢時發現有蛋白尿。突然起病,尤其是伴明顯腎小管功能損害者,要警惕繼發性膜性腎病的存在(感染、藥物和毒物)。
膜性腎病患者,特別是腎病綜合征臨床表現持續存在的情況下,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可以高達40%,明顯高于其他腎小球疾病患者。
蛋白尿的程度和持續時間與患者預后關系密切。此外,男性、高齡患者、伴腎功能不全和較多腎小球硬化和腎小管損傷者預后較差。
發病原因及機制
膜性腎病按發病原因可分為特發性和繼發性膜性腎病。膜性腎病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目前認為特發性膜性腎病大多與抗磷脂酶A2受體抗體(PLA2R)相關,PLA2R抗體與足細胞上的相應抗原結合,形成原位免疫復合物,繼而通過旁路途徑激活補體,形成C5b-9膜攻擊復合物,損傷足細胞,破壞腎小球濾過屏障,產生蛋白尿。
而很多系統性疾病以及一些藥物、毒物、腫瘤或環境因素,則可以導致繼發性膜性腎病,常見繼發原因見表1。
表1 常見繼發性膜性腎病病因
自身免疫性疾病 |
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 |
感染 |
乙肝病毒感染 |
藥物和中毒 |
金制劑,汞,青霉胺,解熱鎮痛藥:布洛芬,雙氯芬酸等 |
腫瘤 |
消化、呼吸系統腫瘤、甲狀腺腫瘤 |
特發性膜性腎病沉積物局限于腎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 的上皮側,一般不伴腎小球固有細胞增殖和局部炎癥反應,如有,則需排除繼發性膜性腎病可能。膜性腎病臨床表現為腎病綜合征,或無癥狀、非腎病范圍的蛋白尿,部分患者伴有鏡下血尿、高血壓和腎功能損害。
膜性腎病是導致成人腎病綜合征的一個常見病因。在我國,膜性腎病占原發性腎小球腎炎的9.89%,在西方國家,膜性腎病所占的比例大約為30%。兒童不僅膜性腎病的發生率低(<5%),而且大多為繼發性膜性腎病,最常見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等繼發原因;而老年膜性腎病患者,則尤其需要注意排除腫瘤性疾病的可能。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