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神經是指嗅、視神經以外的腦神經和脊神經、自主神經及其神經節。周圍神經疾病是指原發于周五神經系統結構或者功能損害的疾病。
病因及發病機制
病因復雜,可能與營養代謝、藥物及中毒、血管炎、腫瘤、遺傳、外傷或機械壓迫等原因相關。它們選擇性地損傷周圍神經的不同部位,導致相應的臨床表現。在周圍神經發病機制中軸索運輸系統意義重大。軸索內有縱向成束排列的神經絲和微管,通過橫橋連接,從神經元胞體運輸神經生長因子和軸索再生所需的多種物質至軸索遠端,起營養和代謝作用;也可影響神經元傳遞信號,增強其代謝活動。軸索對毒物極其敏感,病變時正向運輸受累可致軸索遠端細胞膜成分及神經遞質代謝障礙;逆向運輸受累可引起軸索再生障礙。
診斷
病史描述、臨床體格檢查和必要的輔助檢查是診斷周圍神經疾病的主要依據。神經傳導速度和肌電圖檢查對周圍神經疾病的診斷很有價值,可發現亞臨床型周圍神經病,也是判斷預后和療效的客觀指標。周圍神經組織活檢一般用于臨床及其他實驗室檢查定性困難者,可判斷周圍神經損傷部位,如軸索、神經膜細胞、間質等。部分周圍神經病還可通過病理組織檢查明確疾病性質如麻風、淀粉樣變性等。總之,周圍神經疾病的定位診斷根據上述癥狀、體征和輔助檢查的改變并不難,而病因診斷則要結合病史、病程的發展、癥狀體征和檢查結果綜合判斷,任何一項單獨的輔助檢查都不能作為診斷的金標準。
治療首先是病因治療;其次給予對癥支持處理,如給予止痛藥物及B族維生素等。針灸、理療、按摩是恢復期中的重要措施,有助于預防肌肉攣縮和關節變形。
康復治療
目前認為周圍神經病引發的肢體運動障礙(肌肉萎縮,肌束震顫,痙攣等)的患者經過正規的康復訓練可以明顯減少或減輕后遺癥,有人把康復看得特別簡單,甚至把其等同于“鍛煉”,急于求成,常常事倍功半,且導致關節肌肉損傷、骨折、肩部和髖部疼痛、痙攣加重、異常痙攣模式和異常步態,以及足下垂、內翻等問題,即“誤用綜合征”。
不適當的肌力訓練可以加重痙攣,適當的康復訓練可以使這種痙攣得到緩解,從而使肢體運動趨于協調。一旦使用了錯誤的訓練方法,如用患側的手反復練習用力抓握,則會強化患側上肢的屈肌協同,使得負責關節屈曲的肌肉痙攣加重,造成屈肘、屈腕旋前、屈指畸形,使得手功能恢復更加困難。其實,周圍神經病不僅僅是肌肉無力的問題,肌肉收縮的不協調也是導致運動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能誤以為康復訓練就是力量訓練。 在對肌肉萎縮患者運動功能障礙的康復治療中,傳統的理念和方法只是偏重于恢復患者的肌力,忽視了對患者的關節活動度、肌張力及拮抗之間協調性的康復治療,即使患者肌力恢復正常,變可能遺留下異常運動模式,從而妨礙其日常生活和活動能力的提高。
實驗及臨床研究表明,由于中樞神經系統存在可塑性,在大腦損傷后的恢復過程中,具有功能恢復的可能性。
目前國內國際上一般建議在日常的家庭護理康復治療中,使用家用型的多功能肢體運動康復儀來對受損的肌肉萎縮肢體運動恢復。它本身以以神經促通技術為核心,使肌肉群受到低頻脈沖電刺激后按一定順序模擬正常運動,除直接鍛煉肌力外,通過模擬運動的被動拮抗作用,協調和支配肢體的功能狀態,使其恢復動態平衡;同時多次重復的運動可以向大腦反饋促通信息,使其盡快地最大限度地實現功能重建,打破痙攣模式,恢復自主的運動控制,尤其是家用的時候操作簡便。這種療法可使肌肉萎縮的肢體模擬出正常運動,有助于增強患者康復的自信心,恢復肌肉萎縮患者的肌張力和肢體運動。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