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2022年內科主治醫師考試考點匯總
艾滋病的臨床分期
1.急性期 通常發生在初次感染HIV的2~4周。大多數臨床癥狀輕微,持續1~3周后緩解。臨床以發熱最為常見,可伴全身不適、頭痛、盜汗、惡心、嘔吐、腹瀉、咽痛、肌痛、關節痛、皮瘆、淋巴結腫大以及神經系統癥狀等。此期血清可檢出HIV RNA及P24抗原。CD4+T淋巴細胞計數一過性減少,同時CD4/CD8比例倒置。
2.無癥狀期 可從急性期進入此期,或無明顯的急性期癥狀而直接進入此期。持續時間一般為6~8年,時間長短與感染病毒數量、類型、途徑、機體免疫狀況的個體差異、營養、衛生條件及生活習慣等因素有關。此期具有傳染性。
3.艾滋病期 感染HIV后的最終階段。患者CD4+T淋巴細胞計數明顯下降,HIV血漿病毒數量明顯升高。臨床表現為HIV相關癥狀、各種機會性感染及腫瘤。
(1)HIV相關癥狀:持續1個月以上的發熱、盜汗、腹瀉;體重減輕10%以上。部分有記憶力減退、精神淡漠、性格改變、頭痛、癲癇及癡呆等神經精神癥狀,可持續性全身淋巴結腫大。
(2)各種機會性感染及腫瘤
1)呼吸系統:表現為慢性咳嗽、發熱、發紺、血氧分壓降低,少有肺部啰音。胸部X線顯示間質性肺炎。CMV、MTB、鳥復合分枝桿菌、念珠菌及隱球菌等常引起肺結核、復發性細菌、真菌性肺炎。卡波西肉瘤也常侵犯肺部。
2)中樞神經系統:新隱球菌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弓形蟲病腦、各種病毒性腦膜炎。
3)消化系統:白色念珠菌食管炎、巨細胞病毒性食管炎、腸炎,沙門菌、痢疾桿菌、空腸彎曲菌及隱孢子蟲性腸炎;表現為鵝口瘡、食管炎或潰瘍,吞咽疼痛、胸骨后燒灼感、腹瀉、體重減輕,感染性肛周炎、直腸炎,糞檢和內鏡檢查有助于診斷;因隱孢子蟲、肝炎病毒及CMV感染致血清轉氨酶升高。偶可有膽囊機會性感染和腫瘤等。
4)口腔鵝口瘡、舌毛狀白斑、復發性口腔潰瘍、牙齦炎等。
5)皮膚:帶狀皰疹、傳染性軟疣、尖銳濕疣、真菌性皮炎和甲癬。
6)眼部:CMV視網膜脈絡膜炎和弓形蟲性視網膜炎,表現為眼底絮狀白班。眼瞼、眼板腺、淚腺、結膜及虹膜等常受卡波西肉瘤侵犯。
7)腫瘤:惡性淋巴瘤、卡波西肉瘤等。
相關推薦:
2022衛生資格考試大綱 | 衛生資格考試教材 | 經驗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