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凍傷(局部凍傷)
[病理生理變化]可分三個階段:
1.生理調節階段:凍傷之初,人體為了調節產熱與散熱之間的動態平衡,主要表現為產熱增加和散熱減少。產熱增加的主要表現為肌肉緊張度增加,隨之出現寒戰,使代謝增高。如寒冷繼續增加,肝臟代謝活動也增強。散熱減少的主要表現為皮膚血管收縮,使血流減少,皮膚溫度降低,以減少 散熱。如果寒冷持續時間較長,皮膚血管往往出現短暫的擴張,使局部血流增快,皮溫回升,循環暫時得以改善。但人體為了避免熱量散失,血管又隨之收縮。此種血管的收縮與擴張,均為人體抵御寒冷的保持反應。當然,最后人體為了保持中心體溫,皮膚和肢端血管持續收縮。
總之,在受凍之初,各項生理功能均趨亢進,如代謝增加,心跳加快,血管的舒縮交替等。如寒冷持續過久,勢必出現抑制,從而代謝降低,心跳減慢,導致中心體溫降低。此后皮膚及肢端血管出現持續性收縮,皮膚和肢體末端組織就可能發生凍結。
2.組織凍結階段:當組織溫度降至冰點(皮膚凍結溫度為-50C)以下時,就會開始發生凍結。凍結分為速凍與緩凍。
速凍:如接觸溫度很低的金屬(如寒區置于戶外的武器金屬部分)或液體(如液氮)等,可以立即造成接觸部位的皮膚凍結。如未能及時脫離接觸,凍結組織可以迅速加深,嚴重者可將皮膚凍結在寒冷的固體上,強行脫離,可造成撕脫傷。
緩凍:常見的凍傷發病過程均屬于緩凍時,首先使細胞外液的水份形成晶體(冰核),隨著時間的延長,冰晶體逐漸增大。(速凍時不僅細胞外液凍結,同時細胞內液也凍結,但形成的冰晶體一般較緩凍時為小)。因此,緩凍對組織損傷過程主要與細胞外的滲透壓改變有關。當外界溫度低于組織冰點時,細胞外液中的水分形成冰晶體,電解質濃度(主要是鈉離子)和滲透壓升高,細胞內分向細胞外大量滲出(有人研究,細胞失水達78%時,即可造成細胞的損傷,而在凍傷時,失水程度可達85-90%),使組織脫水,蛋白質變性,酶活性降低,細胞發生皺縮,造成細胞內能量代謝物質的耗竭和丟失,從而使細胞線粒體的呼吸率下降,造成大量中間產物的堆積。這是受凍組織死亡的主要原因。
此外,以往還認為,由于細胞外液冰晶體的不斷增大,對組織細胞產生機械作用,使細胞間橋斷裂或細胞膜破裂,細胞內容物外溢,也是造成細胞死亡的重要原因。
由于損傷系在組織凍結時造成,通常稱為原發性的損傷。
3.復溫融化階段 在復溫后,如系表淺的皮膚凍結,局部只呈現一般炎性反應,而無嚴重組織壞死,一般在1-2周后痊愈。如系深部組織發生凍結,不僅電解質紊亂和代謝障礙依然存在,而且出現局部微循環障礙。這是由于復溫后凍區的血流暫時恢復,血管擴張,而凍結階段血管壁已被損傷(內皮細胞對寒冷極為敏感)甚致破裂,故毛細胞管通透性和滲出增加,局部出現水腫和水皰,繼而出現血流減慢和血液瘀滯,血液有形成 分堆積,以至血栓形成。此種復溫后的改變稱為凍溶性損傷或繼發性損傷。根據實驗觀察,組織復溫融化后10分鐘,就可出現微循環的閉塞現象。24小時在小動脈、小靜脈內有明顯的血栓,3-4天發展成成 彌散性血栓形成,導致組織壞死。故有人認為,在一定條件下,凍傷組織的40%是原發性損傷,60%是由于循環恢復后繼發的損傷,因此 復溫的方法對減少組織損傷有重要關系。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