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是指因各種原因(如大出血、創傷、燒傷感染、過敏、心泵衰竭等)引起的急性血液循環障礙,微循環動脈血灌流量急劇減少,從而導致各重要器官機能代謝紊亂和結構損害的復雜的全身性病理過程。
人類對休克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由淺入深,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過程。很早以前,人們對休克時外部表現作過詳細而生動的描述,把機體受到強烈“打擊”(這個詞原意是“打擊、“震蕩”)后,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出冷汗、脈搏快而微弱、表情淡漠或神志不清等綜合現象稱為休克。隨后,人們發現休克是嚴重的血液循環障礙,認為上述表現是由于血壓降低引起的,把血壓作為判斷休克的標準,并把低血壓看作是休克發生發展的主要矛盾,因而采用升壓藥作為治療休克的重要手段。但是在醫療實踐中發現,休克的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的血壓降低;使用升壓藥維持血壓,有的不僅不能挽救休克病人,甚至加重休克的發展。近十幾年來,通過對組織微循環研究,發現:
①休克時有明顯的微循環障礙(缺血、淤血、微血栓形成),組織器官的功能和代謝障礙是微循環動脈血灌流不足引起的;
②休克時微循環障礙往往發生在血壓降低之前,休克早期,由于小動脈收縮,外周阻力增加,血壓降低往往不明顯,但是微循環已發生明顯的缺血;
③就大多數休克而言,由于循環血量不足,心輸出量減少,加上應激反應,已使小動脈收縮和微循環缺血,不適當地作用升壓藥,看來血壓暫時得以維持在較高水平,但更加重微循環缺血,促使休克進一步發展。因此目前認為微循環血灌流急劇減少,致重要生命器官因缺氧而發生功能和代謝障礙,不論何種原因引起的休克,微循環動脈血灌流急劇減少,致重要生命器官因缺氧而發生功能和代謝障礙,是各型休克發生發展的共同規律。根據這一新的理論,休克的治療應著重于盡快改善微循環,而不應單純追求一個“滿意”的血壓。休克的恢復取決于微循環的改善,而不單純取決于提高血壓,雖然目前對休克本質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但還存在許多的爭論和沒有被認識的領域,目前休克的研究已進入細胞代謝和功能的分子水平,從代謝、功能和結構多方面進行綜合研究。近年來的研究發現,休克時細胞損傷還可以由休克的始動因素直接引起,如感染性休克,在有些情況下,它主要不是由于血液灌流不足,而是組織細胞對氧或其它營養物質利用能力降低。相信隨著對克本質認識的逐步深入,對休克的防治水平也將不斷獲得提高。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