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部分主要包括中藥基本理論和常用中藥的性能、功效、主治病證及其他應用知識和技能等,是中藥師必備的中藥專業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藥為數眾多,內容復雜,涉及面廣。不容易抓住重點,普遍反映是:藥味眾多,容易混淆,不易記住。如何學習《中藥學》談幾點看法:
一、抓住重點,掌握功效
中藥的基本理論和具體藥物的功效、應用是本學科的重點,掌握功效又是學好中藥學的關鍵。功效與藥性、主治證是密切相關的,學習時一方面要運用性味歸經等藥性理論分析功效,理解其含義,同時要以功效聯系主治證,使功效落到實處。
學習到后期可將前后章節相關的功效進行聯系比較,可加深功效概念及相互關系的理解如行氣與補氣,化濕與利濕,祛風與息風等等。
二、把握共性,注重特性
中藥學是按藥物的功用分類的,同一章節的藥物既具有共同的功效主治范圍,又分別具有各自的特點。學習時只要掌握本章節總的功能、主治則本章節所含藥物的主要功效主治證就把握住了,然后再分別記憶每味藥各自所具有的其他方面的作用。這樣既容易記憶,又不易混淆。對性味歸經、用量用法、配伍等內容也同樣要區別對待。至于配伍記一些常用的、特殊的配伍方法,重點熟悉其意義。總之,學習時應區別內容是屬于普遍性還是特殊性的,而予以分別對待。對普遍性的內容可予總的掌握,對特殊的內容則須重點記憶。
三、歸納分析、明辨異同
中藥為數眾多,而一味藥常有數種功效,內容復雜,容易混淆。其實藥物之間是有其內在聯系的,學習時可以將有可比性的藥物進行歸納分析,比較其異同點。從而進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所學中藥的性能、功效及適應證等內容。
將功效相近的藥物進行對比,比較其異同點,如麻黃與桂枝,石膏與知母,半夏與南星等。通過分析對比加深印象,便于理解掌握。將主治證相近的藥物進行比較,有利于全面理解功效,指導臨床正確用藥。同一藥物因品種不同,炮制不同及藥用部位不同其性味功效主治也有差別,通過比較可加以區別,避免混淆。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