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的臨床表現以及治療方法
發熱的臨床表現:
發熱的主要表現是體溫升高、脈搏加快,突發熱常為0.5~1天,持續熱為3~6天。
1.伴有頭痛、關節痛、咽喉痛、畏寒、乏力、鼻塞或咳嗽,可能伴有感冒。
2.血常規檢查白細胞計數高于正常值,可能有細菌感染;白細胞計數低于正常值,可能有病毒感染。
3.兒童伴有咳嗽、流涕、眼結膜充血、麻疹黏膜斑及全身斑丘疹,可能是麻疹。兒童或青少年伴有耳垂為中心的腮腺腫大,多為流行性腮腺炎。
4.發熱可有間歇期。
5.持續高熱。
6.起病緩慢,持續發熱(稽留熱),無寒戰、脈緩、玫瑰疹、肝脾腫大,可能為傷寒。
發熱的藥物治療:
基本上為對癥治療,即服用藥物將體溫降至正常。《國家非處方藥目錄》中收錄的解熱鎮痛藥的活性成分有對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布洛芬、貝諾酯等。
(一)非處方藥
1.對乙酰氨基酚:(撲熱息痛)對中樞神經系統前列腺素合成的抑制作用比對外周前列腺素合成的抑制作用強,解熱作用強,鎮痛作用較弱,但作用緩和而持久,對胃腸道刺激小,正常劑量下對肝臟無損害,較為安全有效,可作為退熱藥的首選,尤其適宜老年人和兒童服用。
2.阿司匹林:服后吸收迅速而完全,解熱鎮痛作用較強,作用于下丘腦體溫中樞引起外周血管擴張、皮膚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熱增強而起到解熱作用。能降低發熱者的體溫,對正常體溫則幾乎無影響。
3.布洛芬:具有解熱鎮痛抗炎作用,其鎮痛作用較強,比阿司匹林強16~32倍;抗炎作用較弱,退熱作用與阿司匹林相似但較持久。其胃腸道的不良反應較輕,易于耐受,為此類藥物中對胃腸刺激性最低的。
4.貝諾酯:為對乙酰氨基酚與阿司匹林的酯化物,通過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產生鎮痛、抗炎和解熱作用。對胃腸道的刺激性小于阿司匹林。療效與阿司匹林相似,作用時間較阿司匹林及對乙酰氨基酚長。
(二)處方藥
5歲以下兒童高熱時應緊急退熱,可用20%安乃近溶液滴鼻,嬰兒每側鼻孔1~2滴,2歲以上兒童每側鼻孔2~3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