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劑和顆粒劑
一、粉體學簡介(熟悉)
粉體學概念
——是研究固體粒子集合體的表面性質、力學性質、
電學性質的學科
粉體的性質
1. 粒子大小和粒度分布及測定方法
(1)粒子的大小和分布
——大小是最基本性質,對溶解性、可壓性、密度、
流動性影響顯著。5種表示大小的方法
——分布不均可導致劑量不準,可壓性差等問題
(2)粒徑的測定方法
①顯微鏡法;可測定0.5-100um
②庫爾特計數法:
③沉降法:
④篩分法:應用早、廣泛。
藥典規定的9個等級見p66表
2.粉體的比表面積:粒子粗細的量度
——常用氣體吸附法
3.粉體的空隙率:指粉體層中空隙所占的比例
粉體的充填體積 V = Vt + V內 + V間
4.粉體的密度
真密度:M/Vt
粒密度:M/V內
松(堆)密度:M/V = M/(Vt + V內 + V間)
5.粉體的流動性
——休止角:tanθ=h/R
休止角越小,流動性越好,應≤400
——制顆粒、滑石粉、微粉硅膠可改善流動性
6.粉體的吸濕性:
——臨界相對濕度(CRH):是水溶性藥物吸濕性指標
CRH越小,越易吸濕
7.粉體的潤濕性
——接觸角:潤濕性指標,接觸角越小,潤濕性越好
(三)應用
——原料藥:外觀、均勻度、生物利用度
——控緩釋制劑
——混懸液:要求10um以下
——粉霧劑:要求2-5um
——靜脈注射:要求1um以下
二、散劑(掌握)
(一)概念和特點
——指一種或數種藥物混合制成的粉末狀制劑
——分類:
按組成藥味分:單散劑和復散劑
按劑量分:分劑量散和不分劑量散
按用途分:溶液散、煮散、吹散、內服散、外用散
——特點:
易分散,起效快
覆蓋面大,有保護和收斂作用
工藝簡單,劑量易控,便于小兒服用
儲存、運輸、攜帶方便
(二)散劑的制備
1.物料前處理:清洗、干燥
2.粉碎與篩分:干法粉碎、濕法粉碎設備見第二章
3.混合與分劑量
(1) 混合方法與設備(2) 見第二章
(3) 影響混合的因素
組分的比例:等量遞加法(配研法)
組分的密度:防止分層
組分的吸附性和帶電性:可加表面活性劑
含液體或易吸濕的組分:使用吸收劑磷酸鈣等
低共熔混合物:不利于混合均勻。如樟腦+薩羅
(3)分劑量:目測法、重量法、容量法三種
(三)質量檢查與包裝儲存實例
1.質量檢查
均勻度:色澤均勻、無花紋、色斑
水分:不得超過9.0%
裝量差異:(見p71表)
衛生學檢查
2.包裝儲存:主要是防潮
——臨界相對濕度(CRH)的意義
——CRH越大,越不易吸濕,作為吸濕性的指標
三、顆粒劑(掌握)
(一)概念和特點
——將藥物和適宜的輔料混合而制成的顆粒狀制劑
——分三種:可溶性、混懸型、泡騰性顆粒劑
——另有新型細粒劑(105-500um),可吞服,吸收好
(二)制備(參見片劑)
(三)質量檢查
1. 外觀
2. 粒度:不3. 能通過1號篩和能通過4號篩的顆粒和粉末總和不4. 得過8%
5. 干燥失重:不6. 超過2%
7. 溶化性:——可溶性顆粒允許輕微渾濁
——混懸型應能混懸均勻
——泡騰型應立即產氣,8. 呈泡騰狀
9. 裝量差異:見p74表
執業藥師QQ群: |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