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轉運蛋白的介紹
近年來藥物轉運蛋白的遺傳多態性研究也倍受關注。尤其是多藥耐藥基因MDRI編碼的P-糖蛋白。P-糖蛋白的作用首先在腫瘤細胞中發現,它作為ATP依賴的流出泵用于預防細胞內腫瘤化療藥物的蓄積。現在普遍認為,腫瘤細胞內P-糖蛋白的過量表達和骨髓組織的低水平表達是造成患者對化療不敏感并容易產生骨髓毒性的原因。已有研究證明,MDRIC3435T多態性與P-糖蛋白的表達相關,3435CC基因型表達水平較高,在P-糖蛋白的抑制劑雙嘧達謨存在的情況下,地高辛吸收的AUC顯著低于3435TT基因型個體。雙嘧達謨使3435CC基因個體的地高辛吸收率提高了55%,3435TT基因型個體提高了20%.
抗癲癇藥藥理作用|臨床評價
癲癇是大腦神經元高度異常放電導致反復發作的短暫的腦功能紊亂。癲癇分為多種類型,常見的有部分性發作,屬于局限性發作;失神性發作(小發作)、強直陣攣性發作(大發作),屬于全身性發作。
(一)作用特點
按化學結構可分為巴比妥類、苯二氮類、乙內酰脲類、二苯并氮類、γ-氨基丁酸(GABA)類似物和脂肪酸類。
1.巴比妥類
該類藥的抗癲癇作用機制在于通過增強γ一氨基丁酸A型受體活性,抑制谷氨酸興奮性,抑制中樞神經系統單突觸和多突觸的傳遞代表藥有苯巴比妥。
2.苯二氮類
主要為GABA受體激動劑,也作用于Na+通道。可加強突觸前抑制。代表藥為地西泮。
3.乙內酰脲類
本類藥物通過減少鈉離子內流而使神經細胞膜穩定。代表藥苯妥英鈉。乙內酰脲類藥口服吸收較緩慢,絕大部分在小腸內吸收,肌內注射吸收不完全且不規律。
4.二苯并氮類
抗癲癇機制為阻滯電壓依賴性的鈉通道,抑制突觸后神經元高頻動作電位的發放,以及通過阻斷突觸前Na+通道與動作電位發放,阻斷神經遞質釋放,從而調節神經興奮性,達到抗驚厥作用。代表藥有卡馬西平
5.γ-氨基丁酸類似物
該類藥為GABA的類似物或衍生物,是GABA氨基轉移酶抑制劑。代表藥有加巴噴丁、氨己烯酸。
6.脂肪酸類(丙戊酸鈉)
本類藥的抗癲癇機制尚未完全闡明,代表藥丙戊酸鈉。
執業藥師QQ群: |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