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青霉素
青霉素G (掌握)
【藥動學】不耐酸,口服被胃酸及消化酶破壞而失效,故須注射給藥。在體內的作用維持4~6小時。在腦膜炎時,較易進入腦脊液,可以達到有效濃度。主要以原形經腎小管分泌而排泄,丙磺舒可與其競爭分泌,使其作用時間延長。
【抗菌作用】對大多數G+性菌、G-性球菌、放線菌、螺旋體菌有強大抗菌作用。
G+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鏈球菌
G+性桿菌:白喉桿菌、破傷風桿菌、炭疽桿菌
G-性球菌:腦膜炎雙球菌、淋球菌
螺旋體:鉤端螺旋體、梅毒螺旋體
對病毒、支原體、立克次體、真菌無效,對多數G-性桿菌不敏感。
【作用原理】
青霉素的作用靶位是細菌表面青霉素結合蛋白(PBPs),其化學結構與合成粘肽的前體物的結構部分相似,競爭性地與轉肽酶結合,抑制轉肽酶,造成細菌胞壁缺損。此外可增加細胞壁自溶酶活性,敏感菌菌體內滲透壓高,使水內滲,以致菌體膨脹、裂解、死亡。
青霉素是一種繁殖期殺菌劑。對人體毒性小,不受膿液及壞死組織影響。
【臨床應用】是各種敏感菌所致感染的首選藥。主要包括
鏈球菌感染引起的咽炎、肺炎、敗血癥等
腦膜炎雙球菌及其他敏感菌引起的腦膜炎
螺旋體引起的鉤端螺旋體病、梅毒等
【不良反應及其防治】
毒性很低,最主要是過敏反應。
局部刺激:肌注可產生局部疼痛、紅腫、硬結。
過敏反應:最常見最嚴重反應。常見為一般過敏反應,如蕁麻疹、發熱、關節痛等。極少數病人可出現嚴重的過敏性休克,其癥狀為喉頭水腫和肺水腫、循環衰竭癥狀及中樞癥狀,可危及生命。
過敏性休克的防治措施:
詳細詢問病史 對青霉素有過敏史者禁用,對其他藥物有過敏史者慎用。
做皮膚過敏試驗 初次用藥或停藥3~7天后再重復用藥或更換批號時,均須做皮膚過敏試驗。
一旦發生過敏性休克,應立即皮下或肌肉注射腎上腺素0.5~1mg,嚴重者可稀釋后慢速靜脈注射,同時加用大量氫化可的松,以及其他對癥支持療法。
抗菌藥的合理使用
1.抗菌藥合理應用的基本原則
嚴格按照適應證選藥
根據抗菌藥藥動學特點,制定合理給藥方案
針對患者情況合理用藥
2.抗菌藥的聯合應用
聯合用藥的主要優點是:
①發揮藥物的協同抗菌作用以提高療效;
②延遲或減少耐藥菌的出現;
③對混合感染或不能作細菌學診斷的病例,聯合用藥可擴大抗菌范圍;
④聯合用藥可減少個別藥劑量,從而減少毒副反應。
聯合用藥的指征
①病原菌未明的嚴重感染;
②單一抗菌藥物不能控制的嚴重混合感染
③單一抗菌藥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內膜炎或敗血癥;
④長期用藥細菌有可能產生耐藥者
⑤臨床感染一般用二藥聯用即可,常不必要三藥聯用或四藥聯用。
聯合用藥可能產生結果
兩種抗菌藥聯合應用可獲得無關、相加、協同和拮抗等四種效果。抗菌藥物依其作用性質可分為四大類:一類為繁殖期殺菌,如青霉素類、;二類為靜止期殺菌,如氨基甙類、多粘菌素等,它們對靜止期、繁殖期細菌均有殺滅作用;三類為速效抑菌,如四環素類、氯霉素類與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四類為慢效抑菌劑,如磺胺類等。
第一類和第二類合用常可獲得協同作用,例如青霉素與鏈霉素或慶大霉素合用治療腸球菌心內膜炎;青霉素破壞細菌細胞壁的完整性,有利于氨基甙類抗生素進入細胞內發揮作用。
第一類與第三類合用可能出現拮抗作用。例如青霉素類與氯霉素或四環素類合用。由于后二藥使蛋白質合成迅速被抑制,細菌處于靜止狀態,致使繁殖期殺菌的青霉素干擾細胞壁合成的作用不能充分發揮,使其抗菌活性減弱。
第二類和第三類合用可獲得增強或相加作用。
第四類慢效抑菌藥與第一類可以合用。例如,治療流行性腦膜炎時,青霉素可以和磺胺嘧啶合用而提高療效。
例1:下列聯合用藥中不合理的是[X型題]
A青霉素+鏈霉素 B紅霉素+氯霉素 C青霉素+紅霉素
D紅霉素+林可霉素 E慶大霉素+羧芐西林
參考答案 BCD
例2:細菌對β-內酰胺類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的機制是[X型題]
A細菌產生β-內酰胺酶水解藥物
B細菌產生β-內酰胺酶與藥物牢固結合
C PBPs與抗生素親和力降低
D細菌的細胞壁或外膜通透性改變
參考答案 ABCD
α,β受體激動藥
腎上腺素:口服無效。一般皮下注射。
作用:1、心血管系統:①心臟:激動心臟β1受體,是一個強效的心臟興奮藥。
②血管:α縮血管,β2收血管。③血壓:升高
2、支氣管平滑肌:擴張支氣管,用于緩解支氣管哮喘。
3、代謝:促進糖原及脂肪分解,使血糖升高。
4、中樞神經系統:不易透過血腦屏障。大劑量出現興奮。
應用:1、心臟停搏 2、過敏性休克 3、支氣管哮喘 4、減少局部麻藥吸收 5、局部止血
多巴胺:作用:1、心血管系統:激動心臟β1受體 2、腎臟:排鈉利尿,激動α受體。
應用:用于抗休克,與利尿藥合用治療急性腎功能衰竭。
麻黃堿:能激動α、β受體。
作用: 應用:1、防止某些低血壓狀態。
1、 加強心肌收縮力,增加心輸出量。 2、鼻粘膜充血腫脹引起的鼻塞。
2、 松弛支氣管平滑肌。 3、預防或緩解支氣管哮喘發作
3、 中樞神經系統:興奮作用 4、緩解蕁麻癥等過敏反應的皮膚粘膜癥狀。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