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抗寄生蟲藥
概述
一、抗瘧藥
(一)主要用于控制癥狀的藥物
1.氯喹
【抗瘧作用】
能殺滅紅細胞內期的瘧原蟲,迅速控制瘧疾癥狀的發作,對惡性瘧有根治作用;
不足:對紅細胞外期無效,不能作病因性預防和良性瘧的根治,會復發。
【臨床作用】
1.瘧疾——首選。
2.腸外阿米巴病。
3.免疫抑制作用。
大劑量可用于治療類風關、系統性紅斑狼瘡、腎病綜合征。
【不良反應】
輕度的頭暈,頭痛、胃腸不適、皮疹等。
長期大劑量——蓄積中毒,出現眼、耳毒性、心血管反應、白細胞減少以及肝臟、腎臟損害。
致畸作用——孕婦禁用。
2.青蒿素
【抗瘧作用】對紅細胞內期瘧原蟲有強大殺滅作用,對紅外期瘧原蟲無效。
【臨床應用】
耐氯喹及耐多藥的惡性瘧,尤其是腦型惡性瘧。
不足:
(1)復發率較高。
(2)耐藥性。
【不良反應】
少,胃腸道反應。
動物試驗:神經毒性、骨髓抑制、肝損害及胚胎毒性作用。
3.奎寧
【作用與用途】
對紅細胞內期各種瘧原蟲有殺滅作用。
用于耐氯喹及耐多藥的惡性瘧,尤其是腦型惡性瘧。
對心臟有抑制作用,還有一定退熱作用,對妊娠子宮有輕微興奮作用。
【不良反應】多,不作首選藥。
金雞納反應、發生急性溶血,引起高熱、寒戰、血紅蛋白尿(黑尿熱)和腎衰竭,可致死。
孕婦禁用。
【前后聯系TANG】金雞納反應——奎寧、奎尼丁。
(二)主要用于病因性預防的藥物——乙胺嘧啶
對紅細胞外期瘧原蟲有抑制作用,是病因性預防的首選藥。
【機制】——抑制瘧原蟲的二氫葉酸還原酶,影響葉酸代謝過程,阻礙核酸合成。
(三)主要用于控制復發和傳播的藥物——伯氨喹
對紅細胞外期及瘧原蟲的配子體均有較強的殺滅作用;
對惡性瘧紅細胞內期無效——不能控制發作。
臨床:控制復發和阻止傳播的首選藥。
【馬上小結TANG】抗瘧藥作用及臨床應用
藥物 作用 應用
氯喹 殺滅紅內期的裂殖體;
可根治惡性瘧;
奎寧更適用于腦型惡性瘧 控制癥狀發作
青蒿素
奎寧
伯氨喹 對紅外期的子孢子有較強的殺滅作用,殺滅配子體 控制復發和傳播
乙胺嘧啶 殺滅紅外期的裂殖子 預防
抗瘧藥口訣【TANG】
乙胺預防伯氨傳,氯喹青青發作管。
抗瘧藥總結-TANG
進入瘧區怎么辦,
乙胺嘧啶來防范。
控制癥狀用氯喹,
根治須加伯氨喹。
伯氨喹,能耐大,
防止傳播和復發。
抗瘧藥機理
氯喹奎寧紅內期,
乙胺嘧啶紅外期,
伯氨喹,配子期,
外加繼發紅外期。
二、抗阿米巴病藥與抗滴蟲病藥
甲硝唑
【藥理作用】
(1)抗阿米巴——首選。不足:對包囊無作用。
(2)抗滴蟲——首選。
(3)抗賈第鞭毛蟲——最有效的藥物。
(4)抗厭氧菌,尤其對脆弱桿菌感染特別有效。
【臨床應用】
1.急性阿米巴痢疾和腸外阿米巴病。
2.泌尿生殖道滴蟲感染。
3.厭氧菌——產后盆腔感染、口腔急性感染、腹腔感染及敗血癥。
【不良反應】
頭痛、惡心、口中金屬味、腹瀉、腹痛以及白細胞暫時性減少等。
服藥期間應禁酒——為什么?
答:甲硝唑干擾乙醛代謝,出現急性乙醛中毒反應。
【替硝唑】
也用于阿米巴、滴蟲病和厭氧菌感染的治療。
特點(與甲硝唑相比)——
半衰期較長,有效血藥濃度可維持72h,毒性低。
執業藥師QQ群: |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