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抗生素
基本要求一:按結構類型分4類
1、β-內酰胺類
2、四環素類
3、氨基糖苷類
4、大環內酯類
基本要求二:作用機制分4類
1、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β-內酰胺類
2、與細胞膜相互作用:多粘菌素
3、干擾蛋白質的合成:大環內酯、氨基糖苷、四環素、氯霉素
4、抑制核酸的轉錄和復制:利福霉素
第一節 β-內酰胺類
基本結構特征:
(1)含四元β-內酰胺環,與另一個含硫雜環環拼合(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
(2)2位含有羧基,可成鹽,提高穩定性
書(3)和(7):兩類均有可與酰基取代形成酰胺的伯氨基。
青霉素類的基本結構是6氨基青霉烷酸(6-APA),頭孢菌素是7-氨基頭孢霉烷酸(7-ACA)。
酰胺基側鏈的引入,可調節抗菌譜、作用強度和理化性質。
(5)都具有旋光性,
青霉素:2S、5R、6R
頭孢霉素:6R、7R
(6)頭孢菌素的3位取代基的改變,可增加抗菌活性,改變藥代動力學性質
一、青霉素及半合成青霉素類
(一)青霉素鈉
母核上3個手性碳2S,5R,6R
1、化學名:(2S,5R,6R)-3,3-二甲基-6-(2-苯乙酰氨基)-7-氧代-4-硫雜-1-氮雜雙環[3.2.0]庚烷-2-甲酸鈉鹽
2、性質不穩定:
內酰胺環不穩定
酸、堿、β-內酰胺酶導致破壞
(1)不耐酸 不能口服
(2)堿性分解及酶解
(3)半衰期短
解決辦法有三種:
①排泄快,與丙磺舒合用
②羧基酯化,緩慢釋放
③與胺成鹽延長時間
(4)過敏反應
生產過程中引入雜質青霉噻唑等高聚物是過敏原
過敏原的抗原決定簇:青霉噻唑基
交叉過敏,皮試后使用!
青霉素的缺點:
①不耐酸,不能口服
②不耐酶,引起耐藥性
②抗菌譜窄
3、發展半合成青霉素(詞干西林):
(1)耐酸青霉素
6位側鏈具有吸電子基團
(2)耐酶青霉素
側鏈引入體積大的基團,阻止酶的進攻
(3)廣譜青霉素
側鏈引入極性大的基團,如氨基
半合成青霉素
(二)氨芐西林
化學名:6-[D-(-)-2-氨基-苯乙酰氨基]青霉烷酸三水化合物
4個手性碳,臨床用右旋體
(1)性質同青霉素,可發生各種分解
(2)含游離氨基,極易生成聚合物(共性)
(3)具α-氨基酸性質,與茚三酮作用顯紫色,具肽鍵,可發生雙縮脲反應
第一個廣譜青霉素
(三)阿莫西林
化學名:(2S,5R,6R)-3,3-二甲基-6-[(R)-(-)-2-氨基-2-( 4-羥基苯基)乙酰氨基]-7-氧代-4-硫雜-1-氮雜雙環[3.2.0]庚烷-2-甲酸三水合物。
1、結構類似氨芐西林,苯環4羥基
2、同氨芐西林,四個手性碳,R右旋體
3、性質同氨芐西林,可發生分解和聚合,聚合速度快
4、同氨芐西林,會發生分子內成環反應,生成2,5-吡嗪二酮
(四)哌拉西林
1、是氨芐西林的4-乙基哌嗪甲酰胺衍生物
2、在氨基上引入極性大基團,改變抗菌譜,可抗假單孢菌
(五)替莫西林
6位有甲氧基,對β-內酰胺酶空間位阻,具耐酶活性
執業藥師QQ群: |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