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作用的不良反應
1.治療作用:符合用藥目的,達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2.不良反應:不符合用藥目的,甚至給病人帶來痛苦的反應。
副作用:藥物本身固有的,在治療劑量下出現的與治療目的無關的反應。
毒性反應:藥物劑量過大或用藥時間過長所引起的機體損傷性反應。
急性毒性:用藥后立即出現。多損害循環、呼吸和神經系統。
慢性毒性:長期用藥后出現。多損害肝、腎、骨髓、內分泌。
變態反應(過敏反應):少數免疫反應異常患者,受某些藥物刺激后發生的免疫異常反應。與毒性反應的區別:與劑量和療程無關;與藥理作用無關;不可預知。
感染性心內膜炎的病理
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因心內膜病變潰爛或脫落,又稱潰瘍性心內膜炎。此類心內膜炎起病急劇,癥狀迅猛而嚴重。
一、病因及發病機制
本病的病原菌主要是由毒力較強的化膿菌引起,其中大多數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其次是溶血型鏈球菌,由肺炎球菌也可引起。此類心內膜炎多發生于正常心內膜上,多單獨侵犯二尖瓣或主動脈瓣,三尖瓣和肺動脈瓣很少受累。病變多發生在二尖瓣的心房面和主動脈瓣的心室面,這與血流沖擊瓣膜發生機械性損傷有關。
二、病理變化
肉眼觀,瓣膜閉鎖緣處常形成較大的贅生物。贅生物呈灰黃*色或灰綠色,質地松軟,易脫落形成帶有細菌的栓子,引起某些器官的梗死和多發性小膿腫(敗血性梗死)。嚴重者,可發生瓣膜破裂或穿孔和/或腱索斷裂,可致急性心瓣膜關閉不全而猝死。
鏡下,瓣膜潰瘍底部組織壞死,有大量中性粒細胞浸潤,贅生物為血栓,其中混有壞死組織和大量細菌菌落及肉芽組織。
三、臨床病理聯系
近年來由于廣泛應用抗生素,使本病的死亡率大大下降,但因瓣膜破壞嚴重,治愈后可形成大量瘢痕,可引起瓣膜口關閉和/或瓣膜口開放發生障礙,導致慢性心瓣膜病。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