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2021年執業藥師考試《藥一》考點匯總
1、液體制劑(liquid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s):指藥物分散在適宜的分散介質中制成的可供內服或外用的液體形態的制劑。液體制劑是指將藥物(s、l、g)以不同的分散方法(溶解、膠溶、乳化、混懸等方法)和不同的分散程度(包括離子、分子、膠粒、液滴和微粒狀態)分散在適宜的分散介質中制成的液體分散體系。
2、液體制劑的特點:
(1)液體制劑的優點:
①吸收快、作用迅速;
、诮o藥途徑多,既可內服也可外用;
③便于分劑量,易于服用,適合小兒與老年患者;
④易調整濃度而減少某些藥物的刺激性;
、菘商岣吣承┧幬锏纳锢枚取
(2)液體制劑的缺點:
、倩瘜W性質不穩定;
②貯存、攜帶不方便;
③非均相液體制劑存在熱力學和動力學的不穩定性;
、芩灾苿┮酌箶
3、表面活性劑(surfactant):具有很強的表面活性,能使液體表面張力顯著下降的物質,稱為表面活性劑。
4、增加藥物溶解度的方法:(1)制成可溶性鹽:難溶性弱酸和弱堿性藥物,可制成鹽而增加其溶解度;(2)引入親水基團:難溶性藥物分子中引入親水基團可增加在水中的溶解度;(3)應用增溶劑;(4)應用助溶劑;(5)應用潛溶劑。
5、親水親油平衡值(Hychophile-lipophile balance, HLB):
(1)表面活性劑分子中親水基團和親油基團對油或水的綜合親和力稱為親水親油平衡值HLB。
(2)表面活性劑的HLB值越高,親水性越強;HLB值越低,親油性越強。
(3)不同HLB值的表面活性劑適于不同用途:1-3消泡劑,3-8W/O乳化劑,8-16O/W乳化劑,7-9潤濕劑,15-18以上增溶劑。
6、臨界膠束濃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CMC):表面活性劑分子在溶液中開始締合形成膠束時的最低濃度。
7、乳劑(emulsions):乳劑系指兩種互不相溶的液體,其中一種液體以小液滴狀態分散在另一種液體中所形成的非均相分散體系。
8、乳劑的不穩定性:分層、絮凝、轉相、合并、破壞、酸敗。
9、混懸劑(suspensions):系指難溶性固體藥物以微粒狀態分散于分散介質中形成的非均勻的液體制劑。(0.5——10um)
10、混懸劑的物理穩定性:①混懸粒子的沉降速度;②微粒的荷電與水化;③絮凝與反絮凝;④結晶增長與轉型;⑤分散相的濃度和溫度。
11、混懸劑的穩定劑:助懸劑、潤濕劑、絮凝劑與反絮凝劑。
12、評定混懸劑質量的方法:微粒大小的測定、沉降容積比的測定、絮凝度的測定、重新分散實驗、ζ電位測定、流變學測定、《中國藥典》相關檢查項目。(7項)問答題展開:
(1)微粒大小的測定:混懸劑微粒大小及其分布與質量和穩定性、藥效和生物利用度有關。測定方法:顯微鏡法、庫爾特計數法、濁度法、光散射法、漫反射法、沉降法等。
(2)沉降容積比(sedimentation ratio):是指沉降物的容積與沉降前混懸劑的容積之比。F =V/V0=H/H0。測定方法:將混懸劑置于量筒內,混勻,測定混懸劑的總容積V0,靜置一定時間后,觀察沉降面不再改變時沉降物的容積V,其沉降容積比F=V/V0=H/H0 ,F值在1——0之間,F值愈大,表明混懸劑就愈穩定。沉降曲線:沉降容積比H/H0是時間的函數,以H/H0為縱坐標,沉降時間t為橫坐標作圖繪制的曲線。曲線的斜率愈大,其沉降速度愈快;曲線的斜率接近于零,其沉降速度最小,混懸劑穩定。該方法可用于篩選混懸劑的處方或評價混懸劑中穩定劑的效果。《中國藥典》檢查法:供試品50ml、振搖1分鐘、靜置3小時,測定F值?诜鞈覄(包括干混懸劑)F值應不低于0.9。
(3)絮凝度的測定:絮凝度(flocculation value)β=F/F∞。β表示由絮凝引起的沉降物容積增加的倍數,值愈大,絮凝效果愈好,混懸液的穩定性愈高。
(4)重新分散實驗:優良的混懸劑重新分散性好,能保證服用時的均勻性和分劑量的準確性。試驗方法:將混懸劑置于帶塞的試管或量筒內,靜置沉降,然后用人工或機械的方法振搖,使沉降物重新分散。重新分散性好混懸劑,所需振搖的次數少或振搖時間短。
(5)ζ電位測定:電位的大小可表明混懸劑的存在狀態,電位在25mV以下混懸劑呈絮凝狀態,電位為50-60mV時,混懸劑呈反絮凝狀態。測出微粒的電泳速度,就能計算出ζ電位。常用的測定儀器有顯微電泳儀或ζ電位測定儀。電泳法測定混懸劑的ζ電位,ζ電位與微粒電泳速度的關系如下:
(6)流變學測定:旋轉粘度計測定混懸液的流動曲線,由流動曲線的形狀,確定混懸液的流動類型,以評價混懸液的流變學性質。測定結果為觸變流動、塑性觸變流動或假塑性觸變流動,能有效的減緩混懸劑微粒的沉降速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