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總蛋白和白/球蛋白
血清總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total protein,albumin,globulin)
(一)簡述
血清總蛋白、γ-球蛋白、β-球蛋白均由肝臟細胞合成,總蛋白為白蛋白和球蛋白之和。血漿蛋白具有維持正常的血漿膠體滲透壓、運輸、機體免疫、凝血和抗凝血及營養等生理功能。
當肝臟受損時,血漿蛋白減少,在炎癥性肝細胞破壞和抗原性改變時,可刺激免疫系統致γ一球蛋白比例增高,此刻總蛋白量變化不大,但白蛋白和球蛋白比值(A/G)會變小,甚至發生倒置。
為了反映肝臟功能的實際情況,在做血清總蛋白測定的同時,尚需要測定A/G比值,其結果以g/L表示。
參考范圍:
總蛋白(TP) 雙縮脲法 新生兒46~70g/L
成人60~80g/L
白蛋白 溴甲酚氯法 新生兒28~44g/L
成人35~55g/L
球蛋白 20~30g/L
A/G比值 l.5~2.5:1
(二)臨床意義
1.血清總蛋白
(1)血清總蛋白增高
①各種原因脫水所致的血液濃縮:如嘔吐、腹瀉、休克、高熱、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等。
②血清蛋白合成增加:如多發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癥等。
(2)血清總蛋白降低
①各種原因引起的血清蛋白質丟失和攝入不足:營養不良、消化吸收不良。
②血清水分增加:可導致總蛋白濃度相對減少,如水鈉潴留或靜脈應用過多的低滲溶液。
③疾病:患有多種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結核、腫瘤、急性大出血、嚴重燒傷、甲亢、慢性腎臟病變、腎病綜合征、胸腹腔積液、肝功能障礙、蛋白質合成障礙。
血清總蛋白的參數常與白蛋白、球蛋白及血清蛋白電泳等指標綜合分析。
2.白蛋白
白蛋白在肝臟合成,屬于非急性時相蛋白,在維持血漿膠體滲透壓、體內運輸、營養方面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白蛋白濃度降低
①營養不良:攝入不足、消化吸收不良。
②消耗增加:多種慢性疾病,如結核、惡性腫瘤、甲亢;或蛋白丟失過多,如急性大出血、嚴重燒傷、慢性腎臟病變。
③合成障礙:主要是肝功能障礙,若持續低于30g/L,則提示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2)白蛋白濃度增高
見于嚴重失水而致的血漿濃縮。
3.球蛋白
球蛋白是多種蛋白質的混合物,增高主要以γ-球蛋白增高為主。
(1)球蛋白增高
①炎癥或慢性感染性疾病:如結核、瘧疾、黑熱病、麻風病、血吸蟲病、肝炎、亞急性心內膜炎。
②自身免疫性疾病:風濕熱、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肝硬化。
③骨髓瘤和淋巴瘤、原發性巨球蛋白血癥。
(2)血清球蛋白濃度降低
主要是合成減少,可見于:
①生理性減少:出生后至3歲。
②免疫功能抑制:如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
③低γ-球蛋白血癥。
4.A/G比值
A/G比值減少見于:
(1)A/G比值小于l,提示有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實質性損害、腎病綜合征。
(2)急性肝炎早期,白蛋白量可不變或稍低,γ-球蛋白量輕度增多,所以血清總蛋白量可以不變。此時白蛋白量仍高于球蛋白,因此A/G比值仍可正常。
A/G比值的動態變化,有助于觀察病情的發展與預后,如病情惡化時,白蛋白逐漸減少,A/G比值下降;A/G比值持續倒置提示預后較差。
肝硬化和慢性肝炎時,血清白蛋白量減少,總蛋白量則視球蛋白量的改變而異。若球蛋白量正常,則總蛋白量減少,A/G比值正常或減少;若球蛋白量增多,則總蛋白量可正常或增加,A/G比值減少或低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