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藥品的臨床評價方法與應用
一、治療藥物評價
(一)治療藥物的有效性評價
(二)治療藥物的安全性評價
(三)治療藥物的藥物經濟學評價
(四)治療藥物品種的質量評價
1.新藥臨床評價的分期
●狹義的臨床再評價:即臨床試驗Ⅳ期;
●廣義的臨床再評價:貫穿在藥品的整個生命過程中,是大規模的人群使用后隨時都在進行的評價。
※新藥四期臨床試驗——各期試驗目的?對象?樣本數?
一期初步看藥理、二三十個健康人;
二期作用初評價、病人三百院三家;
三期作用再驗證、利大于弊拿批文;
四期上市再評價、特殊人群兩千人。
|
試驗階段 |
試驗目的 |
試驗對象 |
樣本數 |
Ⅰ期 |
初步的臨床藥理學及人體安全性評價 |
觀察人體對新藥的耐受程度和藥動學,為制訂給藥方案提供依據 |
健康志愿者 |
20-30 |
Ⅱ期 |
治療作用的初步評價階段 |
觀察對患者的治療作用和安全性,為Ⅲ期研究設計和給藥方案確定提供依據 |
目標適應證患者 |
多發病≥300例(多中心→3個及以上醫院) |
Ⅲ期 |
擴大臨床試驗階段(批準試生產后) |
進一步驗證治療作用和安全性,評價利益風險關系,最終為新藥獲批提供充分依據 |
目標適應證患者 |
—— |
Ⅳ期 |
上市后藥品臨床再評價階段 |
考察藥品在廣泛使用條件下的療效與不良反應; |
普通 及特殊人群 |
常見病≥2000例 |
2.新藥四期臨床評價的局限性
新藥四期臨床評價的局限性,表現在:
(1)病例數目少
(2)觀察時間短
(3)特殊人群未納入
(4)考察不全面
(5)管理有漏洞
3.上市后藥品臨床再評價——特點
>>上市后藥品臨床評價——不分“新藥”和“老藥”
>>藥品上市后再評價的方法——循證醫學
>>特點:①實用性和對比性
②公正性和科學性
(二)安全性評價——方法
(1)上市前的安全性信息
包括:藥品的毒理學、致癌、致畸和生殖毒性,不良反應、禁忌證等。
有局限性
(2)上市后的安全性信息
包括:特殊人群用藥(妊娠期、哺乳期、兒童、老年人、肝腎功能損害患者等),藥物相互作用,藥物過量及人種間安全性差異等。
動態、全面
(三)經濟學評價——方法
藥物經濟學——是通過成本分析對比不同藥物治療方案或藥物治療方案與其他治療方案的優劣。
①最小成本分析
②成本-效果分析——效果:血壓、血糖、血脂
③成本-效益分析——效益:貨幣
④成本-效用分析——效用:質量調整生命年QALY
★ 4種藥物經濟學研究方法比較
|
最小成本分析 |
成本-效果分析 |
成本-效用分析 |
成本-效益分析 |
治療結果衡量參數 |
貨幣單位 |
效果→客觀的臨床指標。 |
效用→患者主觀認同的程度。 |
效益→貨幣單位 |
分析結果的表示 |
成本差別 |
成本/效果比值 |
成本/效用比值 |
凈效益 |
治療不同疾病的藥物間比較 |
不能 |
不能 |
能夠 |
能 |
與非醫療開支比較 |
不能 |
不能 |
不能 |
能 |
(四)質量評價——控制藥品質量的標準
1.法定標準
藥典是法定標準!基本標準!
但不是最高標準!
2.企業標準
3.研究用標準
>>藥典是法定標準!其特點有:
●每隔幾年修訂或增補,是動態發展的
●是基本標準!即:最后裁決標準!
●不是最高技術標準
●所用的檢測方法不一定是當時最先進的手段,而要受國家經濟狀況、科技實力和相關人員素質等因素制約
●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藥典標準不完全一樣,收載的項目、檢測方法及判定范圍均有一定差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