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氣藥 |
藥名釋義 |
陳皮 |
原名為“橘皮”。習慣認為,新鮮橘皮味較辛辣,氣燥而烈,入藥一般以放置陳久,辛辣之味緩和者為宜,故名“陳橘皮”、“陳皮”。 |
青皮 |
本品乃“橘之未黃而青色者”(《本草綱目》),故名。 |
香附 |
本品藥用植物的根莖,因“其根相附連續而生,可以合香,故謂之香附子”(《本草綱目》)。因形狀及香氣而得名。 |
木香 |
“本名蜜香,因其香氣如蜜也”(《本草綱目》),故名。原產于印度、緬甸、巴基斯坦等,以前從廣州進口,故名“廣木香”。 |
枳實 |
“枳乃木名,從只,諧聲也;實乃其子,故曰枳實”,本品因實入藥而得名。 |
佛手 |
本品藥用植物的果實,“其實狀如人手,有指,俗呼為佛手柑”(《本草綱目》),根據形狀而得名。 |
烏藥 |
本品藥用植物的塊根,其表面黃棕色或棕黑色,古人謂之烏色。因“烏以色名”(《本草綱目》)而得名。 |
川楝子 |
原名“楝實”,因“楝實以蜀川者為佳”(《圖經本草》)而得名。又因“其子如小鈴,熟則黃色,名金鈴,象形也”(《本草綱目》),故又有“金鈴子”之名。 |
沉香 |
本品藥用木的心材,體重,有“置水則沉”(《本草綱目》)的特性,又因其氣味芳香而得名。 |
荔枝核 |
本品藥用植物的果實,因“此木結實時,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斧型取其枝,故以為名”(《本草綱目》)。 |
理氣藥·橫向對比 | |
1、燥濕化痰:陳皮,化橘紅,橘紅 | |
陳皮 |
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痰濕要藥 |
化橘紅 |
理氣寬中,燥濕化痰,消食 |
橘紅 |
行氣寬中,燥濕化痰,發表散寒 |
2、破氣,消積:青皮,枳實,枳殼 | |
青皮 |
疏肝破氣,消積化滯 |
枳實 |
破氣消積,化痰散痞 |
枳殼 |
理氣寬中,行氣消脹 |
3、香:香櫞,佛手,木香,青木香,沉香,香附 | |
香櫞 |
疏肝理氣,和中化痰 |
佛手 |
疏肝理氣,和胃化痰 |
木香 |
行氣止痛,健脾消食 |
青木香 |
寒,有小毒;行氣止痛,解毒消腫 |
沉香 |
行氣止痛,溫中止嘔,溫腎納氣,.5-1.5。理氣,納氣,降氣于一身 |
香附 |
疏肝解郁, 調經止痛。氣病之主司,女科之主帥 |
4、 疏肝解郁:梅花,玫瑰花 | |
梅花 |
疏肝解郁,和中化痰 |
玫瑰花 |
溫;疏肝解郁,活血止痛。善治肝氣不舒之乳痛 |
5、 散結:薤白,荔枝核 | |
薤白 |
通陽散結,行氣導滯。胸痹要藥(瓜蔞薤白白酒湯,枳實薤白桂枝湯) |
荔枝核 |
行氣散結,祛寒止痛 |
6、行氣止痛:川楝子,烏藥,甘松 | |
川楝子 |
寒,有小毒;疏肝瀉熱,行氣止痛,殺蟲療廯。 |
烏藥 |
行氣止痛,溫腎散寒,治療三焦寒凝氣滯諸痛 |
甘松 |
行氣止痛,開郁醒脾 |
7、 柿蒂:降逆止呃(丁香柿蒂湯)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