顆粒劑的典型品種
感冒清熱顆粒劑(沖劑)
【處方】荊芥穗200g、薄 荷60g、防風100g、柴 胡100g、紫蘇葉60g、葛 根100g、桔梗60g、苦杏仁80g、苦地丁200g、蘆根160g、白 芷60g。
【制法】以上11味,取荊芥穗、薄荷、紫蘇葉提取揮發油,蒸餾后的水液另器收集;藥渣與其余防風等8味,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5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與上述水液合并,合并液濃縮成相對密度1.35~1.38(50℃~60℃)的清膏。取清膏1份、蔗糖3份、糊精1份及乙醇適量,制成顆粒;或將合并液濃縮成相對密度為1.32~1.35(50℃~60℃)的清膏,加入輔料適量,混勻,制成無糖顆粒800g。干燥,加入上述荊芥穗等揮發油,混勻,即得。
【性狀】本品為棕黃色的顆粒;味甜,微苦,或棕褐色的顆粒;味微苦。
【功能與主治】疏風散寒,解表清熱。用于風寒感冒,頭痛發熱,惡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干。
【用法與用量】開水沖服,一次l袋,一日2次。
【規格】每裝12g、6g(無糖型)。
泡騰性顆粒劑的制法
泡騰性顆粒劑是利用有機酸與弱堿遇水產生CO2氣體,使藥液產生氣泡呈泡騰狀態的一種顆粒劑。由于酸和堿中和反應,產生CO2,使顆粒疏松、崩裂,具速溶性,同時,CO2溶于水后呈酸性,能刺激味蕾,因而可達到矯味作用,若配有甜味劑和芳香劑,可以得到碳酸飲料的風味。常用的有機酸有枸椽酸、酒石酸、蘋果酸等,弱堿有碳酸氫鈉、碳酸鈉等。在設計此類處方組成時,酸的用量往往超過理論用量,以利于制品穩定及可口。
制法:將方藥按一般水溶性顆粒劑提取、精制,得稠膏或干浸膏粉,分成二份,一份中加入有機酸制成酸性顆粒,干燥備用;另一份中加入弱堿制成堿性顆粒,干燥備用。再將酸性與堿性顆粒混勻,包裝,即得。
關注"執業藥師"官方微信報名時間、保過課程、試題信息!
執業藥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藥師"
執業藥師QQ群: |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