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礬的炮制作用
炮制作用
膽礬性味酸、辛,寒;有毒。歸肝、膽經。具有涌吐,解毒,去腐功能。膽礬多生用,用于中風,癲癇,喉痹,喉風,痰涎奎塞,痔瘡,腫毒。如治酒面熱盛,咽喉腫結閉塞的膽礬丸(《仁齋直指方》),治喉內結核不消的保安散(《普濟方》),治熱病口舌生瘡的石膽散(《太平圣惠方》),治療瘡毒氣結硬如石的拔毒散(《楊氏家藏方》)。煅膽礬兼具收斂、燥濕功能,用于走馬牙疳,風弦爛眼,甲疽。如治眼忽結腫的洗眼石膽散(《圣濟總錄》);膽礬燒研泡湯日洗治風弦爛眼;用北棗一枚去核,入膽礬紙包煅赤出火毒,研末敷,治走馬牙疳(《握靈本草》);膽礬匙上煅紅,加麝香少許,敷于齒齦上治小兒齒疳(《活幼口議》):石膽一兩,于火上燒煙盡,研末,外敷治甲疽胬肉疼痛。
炮制研究
古人所用膽礬,原是天然產物,可夾雜酸不溶物(黏土礦物等),現在入藥用的都是人工制品,酸不溶物應低于光譜法檢出限量。熱分析曲線特征為:吸熱150℃(大)、290℃(中到大)、805℃(中)、860℃(大);110~170℃失重33.7%(理論值為28%),相當CuSO4·5H2O→CuSO4·H20;170~290℃失重8%.第二次脫水時CuSO4·H2O→CuSO4;290~800℃失重9.3%.800~870℃失重17%,反映CuSO4→CuO+SO3的分解。炮制時應煅至白色,即硫酸銅脫完全部結晶水;如出現黑紅色,表明硫酸銅已進一步變為氧化銅,煅制太過。
散荊條件下,酸性介質中有一定量銅被溶出,故能刺激胃壁知覺神經,經反射延髓嘔吐中樞,引起反射性嘔吐,以達治療目的。服后胃內的銅溶液雖多,但可隨食物吐出,即使有入腸其量甚微,亦不致遺留后患。膽礬外用,可溶性銅能與蛋白質結合生成不溶性蛋白化合物而沉淀,故其濃溶液對局部黏膜具有腐蝕作用,可退翳。稀溶液有收斂制泌作用。此外,由于黏膜的吸收,可補充體內銅之不足。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