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農本草經》成書于漢代,分為上、中、下三品,是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
2.《本草經集注》魏晉南北朝陶弘景編寫,首創了藥物自然屬性分類的方法。
3.《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官修藥典。
4.《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證類本草》成書于宋代,作者唐慎微。編寫采用圖文對照的方式,既收載藥物,又收載方劑。
5.《本草綱目》明代李時珍編寫,各論按自然屬性分類,成為當時最完備的分類系統。該書集我國16世紀以前藥學成就之大成。
6.《本草綱目拾遺》清代趙學敏編寫,總載藥數921種,新增載藥數716種,古代本草新增收載藥物最多。
7.辛味藥,能散、能行,氣虛陰虧者慎用。甘味藥,能補、能緩、能和,濕阻、食積、中滿氣滯者慎用。酸味藥,能收、能澀,邪未盡之證均當慎用。苦味藥,能泄、能燥、能堅,津液大傷及脾胃虛弱者不宜大量用。咸味藥,能軟、能下,高血壓動脈硬化少食。
8.具有升浮沉降二向性的中藥如:胖大海、前胡。
9.質譜可用于確定分子量及求算分子式和提供其他結構碎片信息。
10.結晶法、重結晶法、水提醇沉法、醇提水沉法等根據物質溶解度差別進行分離;液-液萃取法、pH萃取法、柱色譜法等是根據物質在兩相溶劑中的分配比不同進行分離;硅膠吸附色譜法、氧化鋁吸附色譜法、活性炭吸附色譜法、聚酰胺吸附色譜法、大孔樹脂吸附色譜法、高效液相色譜法等是根據物質的吸附性差別進行分離;凝膠色譜法、膜分離法、大孔樹脂色譜法等是根據物質分子大小差別進行分離;離子色譜法是根據物質解離程度不同進行分離;分餾法是根據物質的沸點進行分離。
↓↓點擊下方鏈接領取[執業藥師]真題/考點/模擬題等資料>>>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