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聞診
(一)聽聲音
1.語聲
“言為心聲”,語言錯亂多屬于心的病變。若神識昏糊,胡言亂語,聲高有力的,是譫語,常見于熱擾心神的實證;神
志不清,語言重復,時斷時續,聲音低弱的,是鄭聲,屬于心氣太傷,精神散亂的虛證。
2.呼吸
呼吸困難,短促急迫,甚則鼻翼煽動,或張口抬肩不能平臥的稱為喘。喘氣時喉中有哮鳴聲的稱為哮。
喘有虛實之分。若喘息氣粗,聲高息涌,惟以呼出為快的,屬實喘,多因肺有實邪,氣機不利所致;若喘聲低微息短,
呼多吸少,氣不得續的,屬虛喘,乃肺腎氣虛,出納無力之故。
3.咳嗽
呈陣發性,咳而氣急,連聲不絕,終止時作鷺鷥叫聲的,稱為頓咳(百日咳);咳聲如犬吠,多為白喉。
4.呃逆、噯氣聲音變化的臨床意義
呃逆,俗稱“打呃”。 噯氣,又稱噫氣,俗名打嗝,多見于飽食后,可由宿食不化、肝胃不和、胃虛氣逆等原因引起。
(二)嗅氣味
大便臭穢為熱;有腥味的屬寒。小便臊臭,多為濕熱。矢氣奇臭,多為消化不良,宿食停滯。咳吐濁痰膿血,腥臭異常
的,多為熱毒熾盛,瘀結成膿的肺癰。
三、問診
(一)問寒熱
寒熱,即惡寒發熱,是疾病中較為常見的癥狀。惡寒是患者的主觀感覺,凡患者感覺怕冷,甚則加衣被、近火取暖,仍覺寒冷的,稱為惡寒。若雖怕冷,但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有所緩解者,又稱為畏寒。
1.惡寒發熱 疾病初起即有惡寒發熱,多見于外感表證,是外邪客于肌表,衛陽與邪氣相爭的反映。由于外邪有風寒、
風熱的不同,故又有惡寒重發熱輕與惡寒輕發熱重的不同。
2.但寒不熱 在疾病過程中,患者惟感畏寒而不發熱,多屬虛寒證。陽氣虛于內,陽虛則寒,不能溫煦肌表,故同時并
見面色蒼白、肢冷路臥、喜著衣被等虛寒證的表現。寒邪直中臟腑,陽氣被傷,也可見畏寒或病變部位冷痛,此即所謂
“陰盛則寒”。
3.但熱不寒 發熱不惡寒而但惡熱。
(1)壯熱
(2)潮熱
①陰虛潮熱
②濕溫潮熱
③陽明潮熱
(3)長期低熱
4.寒熱往來 惡寒與發熱交替而作,稱為寒熱往來,是半表半里證的特征。為邪氣雖不太盛,正氣確也不強,邪氣既不能侵入于里,正氣也不能祛邪使之出表,正邪交爭的表現。
(二)問汗
1.表證辨汗
表證是病位在肌表,了解表證有汗與無汗,往往可以分辨感受外邪的性質和正氣的盛衰。表證無汗,多屬外感寒邪,如傷寒表實證之類,寒主收斂,使腠理致密,汗孔閉塞所致。表證有汗,多屬外感風邪,如太陽中風證之類;又如外感風熱,以及衛陽虛弱,復感外邪的表證,都可以見到出汗,因風性開泄,熱性升散,均可使腠理疏松而汗出。
2.自汗
3.盜汗
4.絕汗
5.戰汗
此外,還有上焦邪熱或中焦濕熱郁蒸所致,汗出僅限于頭部的頭汗。老年人氣喘的頭額汗出,則多為虛證。如重病末期,突然額汗大出,是屬虛陽上越,陰虛不能涵陽,陰津隨氣而脫的危象。還有風痰或風濕之邪阻滯經脈,或營衛不周,或氣血不和所致的半側身體出汗,或見于左側,或見于右側,或見于上半身,或見于下半身。還有陰經郁熱熏蒸所致的手足心汗出,因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所致的獨見于心胸部多汗等。臨床上除應辨別以上各種汗癥外,還應注意辨別冷汗與熱汗。冷汗多因陽虛,衛氣不足,肌表不固所致;熱汗多由外感風熱或內熱蒸迫所引起。
(三)問疼痛
1.疼痛的性質特點及臨床意義
2.不同部位疼痛的臨床意義
(四)問飲食口味
(五)問二便
(六)問睡眠
(七)問耳目
(八)問經帶
四、切診
(一)脈診
1.脈診的部位和寸口脈分候臟腑
“寸口”又稱“氣口”或“脈口”,分寸、關、尺三部。
2.平脈的特點及變異
脈學中認為,平脈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有神”,即脈象和緩有力;二是“有胃”(胃氣),即脈來去從容而節律一
致;三是“有根”,在尺部沉取,仍有一種從容不迫應指有力的氣象。
3.病脈與主病
(1)浮脈
(2)沉脈
(3)遲脈
(4)數脈
(5)虛脈
(6)實脈
(7)滑脈
(8)澀脈
(9)細脈(又稱小脈)
(10)洪脈
(11)弦脈
(12)代脈
4.相兼脈與主病
(二)按診
1.按肌膚的內容及臨床意義
2.按脘腹辨疼痛、痞滿、積聚的要點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