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2014執業藥師《中藥綜合知識》輔導匯總
第二章 中醫診斷基礎
第一節 中醫診斷學概述
一、主要內容
二、基本原則
第二節 四診
四診,包括望診、聞診、問診、切診四個內容。是診察疾病的方法,又稱為“診法”。
一、望診
(一)望神
察眼神的變化是望神的重要內容之一。
1.得神
2.失神
3.假神
往往見于久病、重病、精氣極度衰弱的患者。
4.神亂
即神志異常,常見于癲、狂、癇的患者。
(二)望色
青、黃、赤、白、黑五色,既代表不同臟腑的病變,又代表不同性質的病邪。
(三)望形
(四)望頭面
(五)望體表
(六)望舌
舌與臟腑相關是舌診的基礎,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由于舌通過經絡直接或間接地聯系于許多臟腑,如手少陰心經之別系舌本,足太陽脾經連舌本、散舌下,足少陰腎經挾舌本,足厥陰肝經絡舌本,他如足太陽之筋結于舌本,手少陰之筋入系舌本,等等。所以,臟腑的精氣可上營于舌,臟腑的病變亦可從舌象變化反映出來,這就是望舌可以診察內臟病理變化的依據。在長期的臨床實踐過程中,前人還發現舌的一定部位與一定的臟腑相聯系,并反映著相關臟腑的病理變化,從而把舌劃分為舌尖、舌中、舌根、舌邊四個部分,分屬于心肺、脾胃、腎、肝膽等有關臟腑。這種以舌的分部來診察臟腑病變的方法,在臨床上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望舌質
(1)望舌色
紫舌:舌見紫色,主病有寒熱之分,絳紫色深,干枯少津,多系邪熱熾盛,陰液兩傷,血氣壅滯不暢之征;淡紫或青紫
濕潤,多因陰寒內盛,血脈瘀滯所致。舌上有紫色斑點,稱為瘀斑或瘀點,多為血瘀之征。
(2)望舌形
瘦薄舌:舌體瘦小而薄,稱為瘦薄舌,是陰血虧虛,舌體不充之象。瘦薄而色淡者,多是氣血兩虛;瘦薄而色紅絳且干,
多是陰虛火旺、津液耗傷所致。
胖大舌:較正常舌體胖大,為胖大舌。有胖嫩與腫脹之分。若舌體胖嫩,色淡,多屬脾腎陽虛、津液不化、水飲痰濕阻滯所致;如舌體腫脹滿口,色深紅,多是心脾熱盛;若舌腫胖,色青紫而暗,多見于中毒。
裂紋舌:舌面上有明顯的裂溝,稱為裂紋舌,多由陰液虧損不能榮潤舌面所致。若舌質紅絳而有裂紋,多屬熱盛津傷,陰精虧損;舌色淡白而有裂紋,常是血虛不潤的反映。其中正常人亦有裂紋舌者,在臨床上無診斷意義。
齒痕:舌體的邊緣見牙齒的痕跡,即為齒痕舌。多因舌體胖大而受齒緣壓迫所致,故齒痕舌常與胖大舌同見,多屬脾虛。若舌質淡白而濕潤,多為脾虛而寒濕壅盛。
芒刺:舌乳頭增生、肥大,高起如刺,摸之棘手,稱為芒刺。若芒刺干燥,多屬熱邪亢盛,且熱愈盛則芒刺愈多。根據
芒刺所生部位,可分辨邪熱所在臟腑,如舌尖有芒刺,多屬心火亢盛;舌邊有芒刺,多屬肝膽火盛;舌中有芒刺,多屬胃腸熱盛。
(3)望舌態
主要是觀察舌體運動的變化。
強硬:舌體強硬,運動不靈活,屈伸不便,或不能轉動,致使語言謇澀,稱為“舌強”。若見于外感熱病,多屬熱入心包,痰濁內阻,或高熱傷津、邪熱熾盛。見于雜病中者,多為中風征兆。
痿軟:舌體軟弱,伸卷無力,轉動不便,是為舌痿。多屬氣血虛極,陰液虧損,筋脈失養所致。若久病舌淡而痿,是氣血俱虛;舌絳而萎,是陰虧已極;新病舌干紅而萎者,則為熱灼陰傷。
顫動:舌體震顫不定,不能自主,稱為舌體顫動。久病中見舌顫,屬氣血兩虛或陽氣虛弱;外感熱病中見之,多屬熱極生風或虛風內動之象。
吐弄:舌伸長,吐露出口外者為吐舌,舌時時微出口外,立即收回口內,或舌舔口唇上下或口角左右,稱為弄舌。兩者都屬心脾有熱。吐舌可見于疫毒攻心,或正氣已絕,弄舌多為動風先兆,或小兒智能發育不良。
歪斜:舌體偏斜于一側,稱為歪斜。多是中風或中風之先兆。
短縮:舌體緊縮不能伸長,稱為短縮。多是危重證候的反映。舌淡或青而濕潤短縮,多屬寒凝筋脈;舌胖而短縮,屬痰濕內阻;舌紅絳干而短縮,多屬熱病津傷。
2.望舌苔
(1)望苔色
苔色主要有白、黃、灰、黑四種。苔色與病邪性質有關,故察苔色可以推斷疾病性質。
白苔:一般常見于表證、寒證。薄白苔,本是正常的舌苔。感受外邪,病猶在表,尚未傳里的時候,舌苔往往不起明顯
變化,而仍見薄白苔。所以苔薄白,在臨證時可作為病邪在表而未入里的旁證。舌淡苔白,常見于里寒證。若舌上滿布
白苔,有如白粉堆積在舌上,捫之不燥,為積粉苔,由于外感穢濁不正之氣,毒熱內盛所致,常見于瘟疫,亦見于內癰。
黃苔:主熱證、里證。黃苔,為熱邪熏灼所致,故主熱證。一般來講,苔色越黃,反映熱邪越重,淡黃為熱輕,深黃為熱重,焦黃為熱結。黃苔又主里證,故外感病,苔由白轉黃者,為表邪入里化熱的征象。由于黃苔主熱主里,因此黃苔又常與紅絳舌并見。若舌淡胖嫩而見苔黃滑潤者,則應考慮陽虛水濕不化。
灰苔:主里證,可見于里熱證,亦可見于寒濕證。灰色即淺黑色,常可發展為黑苔,故灰黑苔常同時并見。灰苔可由白苔轉化而來,也可與黃苔同時并見。若苔灰而潤,則多為寒濕內阻,或痰飲內停,而苔灰干燥,則多屬熱熾津傷,或陰虛火旺。
黑苔:主里證,主熱極又主寒盛。黑苔多由灰苔或焦黃苔發展而來,常見于疾病的嚴重階段。若苔黑而燥裂,甚則生芒刺,多為熱極津枯;苔黑而潤滑,則多屬陽虛寒盛。
(2)望苔質
主要觀察舌苔的厚薄、潤燥、膩腐、剝脫、有根無根等變化。
厚薄:苔質的厚薄,以“見底”和“不見底”為標準,也就是透過苔能隱隱見到舌體的為薄苔,不能見到舌體的為厚苔。
潤燥:正常舌苔是潤澤的,為津液上承之征。察舌苔的潤燥,主要是了解津液變化的情況。苔面干燥,望之枯涸,捫之
無津,稱為燥苔,更甚者有粗糙刺手感覺的又稱糙苔,是津液不能上承所致,多見于熱盛津傷或陰液虧耗的病證。但也有因陽氣虛不能化津上潤而苔反燥者。苔面有過多水分,捫之滑利而濕,稱為滑苔,多是水濕內停之征。舌苔由燥轉潤,往往是熱邪漸退或津液漸復之象,表示病情好轉;若由潤變燥,則表明津液已傷,熱勢加重,或邪從熱化。
膩腐:膩苔,是舌面上覆蓋著一層濁而滑膩的苔垢,顆粒細膩而致密,刮之難去,多見于濕濁、痰飲、食積等陽氣被陰邪所抑的病變,如痰飲、濕溫等病證。
腐苔,苔質顆粒較大,松軟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積舌面,刮之易脫,多由陽熱有余,蒸騰胃中腐濁邪氣上升而成,常見于食積、痰濁等病。
剝落:苔的有無與消長變化,是正邪斗爭互為消長的表現。若舌苔驟然退去,不再復生,以致舌,面光潔如鏡,即為光
剝舌,又叫“鏡面舌”,是胃陰枯竭、胃氣大傷的表現。若舌苔剝落不全,剝脫處光滑無苔,稱為“花剝苔”,也屬胃的氣陰兩傷之候。若花剝而兼有膩苔者,說明痰濁未化,正氣已傷,病情較為復雜。
有根與無根:舌苔堅斂而著實,緊貼著舌面,刮之難去,舌與苔如同一體,猶如從舌里長出來的,即為有根苔,又叫真苔,而舌苔不著實,似浮涂在舌上,刮之即去,不像是從舌上生出來的,則為無根苔,又叫假苔。
3.舌診的臨床意義
(七)望排出物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