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病因
一、六淫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1.概述
(1)定義:六淫是指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病邪的總稱。在正常情況下叫六氣。
(2)六淫致病的共同特點
①致病與季節氣候、居處環境有關。
②六淫可單獨致病,也可兩種或兩種以上同時侵入人體致病。
③六淫在發病過程中,其所引起的病證性質,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④六淫致病,多首先侵犯肌膚,或從口鼻侵入,或從兩者同時侵入。
2.各論
(1)風邪的性質及其致病特點:
①風為陽邪,其性開泄,易襲陽位。
②風性善行而數變。善行指風邪致病,病位游移行無定處;數變指癥狀變幻無常,發病迅速。
③風為百病之長。風為六淫邪氣的主要致病因素。
(2)寒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①寒為陰邪,易傷陽氣。
②寒性凝滯,主痛。
③寒性收引。
(3)暑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①暑為陽邪,其性炎熱。
②暑性升散,耗氣傷津。
③暑多夾濕。
(4)濕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①濕為陰邪,易阻滯氣機,損傷陽氣。
②濕性重濁。重:沉重。濁:穢濁,指分泌物穢濁不清。
③濕性黏滯。黏:黏著,黏膩;滯:停滯。
表現為兩方面:一是癥狀的黏滯不爽;二是病程纏綿難愈,反復發作。
④濕性趨下,易襲陰位。其病多見于人體下部。
(5)燥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①燥性干澀,易傷津液。
②燥易傷肺。
(6)火(熱)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①火為陽邪,其性炎上。
②火易耗氣傷津。故“壯火食氣”。
③火易生風動血。故“熱極生風”。④火易發腫瘍。
二、疫癘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1.定義疫癘是一種具有強烈傳染性的致病邪氣。
2.疫癘的致病特點發病急驟,病情較重,癥狀相似,傳染性強,易于流行。
三、七情
1.七情與五臟的關系
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
2.七情的致病特點
(1)直接傷及內臟:
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
各種情志刺激都與心有關;情志所傷以心、肝、脾多見。
(2)影響內臟氣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驚則氣亂;悲則氣消;思則氣結;恐則氣下。
四、痰飲
1.概念痰和飲都是水液代謝的局部或全身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
痰飲一般分為有形與無形兩類。黏稠者稱痰,清稀者稱飲。
2.致病特點
(1)痰:“百病多由痰作祟”。在肺,喘咳咳痰;
在心,胸悶心悸;
痰迷心竅則神昏癡呆;
痰火擾心則癲狂;
在胃,惡心嘔吐,胃脘痞滿;
在經絡筋骨,肢體麻木,半身不遂,陰疽流注;
上犯于頭,眩暈;
結于喉,則梅核氣。
(2)飲:留腸間,則腸鳴有聲(痰飲);
在胸脅,則胸脅脹滿,咳唾引痛(懸飲);
在胸膈,則胸悶咳喘,不能平臥,其形如腫(支飲);
溢于肌表,則水腫、無汗、身體疼痛(溢飲)。
五、瘀血
1.概念瘀血,是指體內局部血液停滯。包括積于體內的離經之血及阻滯于血脈及臟腑內運行不暢的血液。瘀血一旦形成,又成為致病因素產生新的病證。
2.共同致病特點
(1)疼痛:性質多為刺痛;部位固定不移;疼痛拒按;夜間痛甚。
(2)腫塊:外傷在體表,局部多表現為青紫腫脹;在體內多為瘕積,位置固定,按之有痞塊。
(3)出血:血色紫暗,或夾有血塊。
(4)四診:肌膚甲錯,唇甲青紫;舌質紫暗或瘀點;舌下靜脈曲張,脈細澀,沉弦,結代脈。
六、飲食失宜、勞逸失當、胎傳因素與疾病的關系
1.飲食失宜飲食過飽或過饑、飲食不潔、飲食偏嗜等,飲食偏嗜又有偏食寒熱或五味偏嗜等。
2.勞逸失當度勞累或過度安逸的情況。
“過勞”包括勞力過度、勞神過度和房勞過度。
‘‘過逸’’指長期不從事體力勞動和體育鍛煉。
《內經》說:‘‘勞則氣耗”、“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久臥傷氣”。
3.胎傳因素指由胎兒時期帶來的,至出生后而發病的因素。包括胎弱和胎毒。
執業藥師QQ群: |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