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學說的含義
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我國古代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認識到木、火、土、金、水是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質,故五行最初稱作“五材”。
五行學說,是在“五材”說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完善的,是古人在對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樸素認識基礎上,進行抽象而逐漸形成的理論概念。
木的特性:古人稱“木日曲直”。“曲直”,是指樹木的生長形態,為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引申為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于木。
火的特性:古人稱“火日炎上”!把咨稀,是指火具有溫熱、上升的特性。引申為具有溫熱、升騰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火。
土的特性:古人稱“土爰稼穡”!凹诜w”,是指土有播種和收獲農作物的作用。引申為具有生化、承載、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土。故有“土載四行”、“萬物土中生,萬物土中滅”和“土為萬物之母”之說。
金的特性:古人稱“金日從革”!皬母铩,是指“變革”的意思。引申為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金。
水的特性:古人稱“水日潤下”!皾櫹隆,是指水具有滋潤和向下的特性。引申為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的事物,均歸屬于水。
陰陽學說的臨床應用
陰陽學說,貫穿在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用來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并指導著臨床診斷和治療。
根據陰陽對立統一的觀點,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人體內部充滿著陰陽對立統一的關系。人體所有組織結構,既是有機聯系的,又可以劃分為相互對立的陰陽兩部分。人體臟腑組織,就部位來說,上部為陽,下部為陰;體表屬陽,體內屬陰。就其背腹四肢內外側來說,則背屬陽,腹屬陰;四肢外側為陽,四肢內側為陰。以臟腑來分,五臟屬里,藏精氣而不瀉,故為陰;六腑屬表,傳化物而不藏,故為陽。五臟之中,又各有陰陽所屬,即心、肺居于上部(胸腔)屬陽;肝、脾、腎位于下部(腹腔)屬陰。如具體到每一臟腑,則又有陰陽之分。即心有心陰、心陽,腎有腎陰、腎陽等。總之,人體組織結構的上下、內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間,以及內臟之問,無不包含著陰陽的對立統一。
1.在疾病診斷中的應用中醫學認為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是陰陽兩個方面保持著對立統一的協調關系的結果。
2.在疾病治療中的應用由于疾病發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陰陽失去相對平衡,出現偏盛或偏衰的結果。
總之,治療疾病,就是根據病證的陰陽偏勝偏衰情況,確定治療原則。再結合藥物性能的陰陽屬性,選擇相應的藥物,以糾正由疾病引起的陰陽失調狀態,從而達到治愈疾病之目的。
關注"執業藥師"官方微信報名時間、保過課程、試題信息!
執業藥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藥師"
執業藥師QQ群: |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