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吸收與五臟調節
飲食物的消化吸收過程,關系到五臟六腑的生理活動,是脾、胃、小腸、大腸、肝、膽、胰等臟腑功能互相配合而進行的,其中與脾(小腸)、胃的關系尤為密切,所以說脾胃同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脾主運化,食物經過胃的腐熟后,下送小腸以“分清泌濁”。濁的部分再傳大腸轉變為廢物排出體外,清的部分由脾吸收而運送全身,發揮營養作用。脾主運化實際上包括了現代消化生理學的全部內容,以及營養生理學的部分內容。肝主疏泄,調節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土得木而達,食氣人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肝的疏泄有助于脾胃的運化還表現在膽汁的分泌與排泄,幫助脾胃運化。肺居上焦,職司宣發,“谷人于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飲食精微由肺的宣發而布達全身。腎主命門,脾陽根于腎陽,水谷運化須借助于腎陽的溫煦蒸騰,故腎陽被譽為釜底之薪,所謂后天水谷之氣得先天精血之氣則生生不息。心主血屬火,心有所主,則脾氣健旺,“脾之所以能運行水谷者氣也,氣寒則凝滯不行,得心火以溫之乃健運而不息,是為火生土”(《醫碥五臟生克說》)。
髓的解剖形態
髓,是骨腔中一種膏樣物質。髓因其在人體的分布部位不同,又有名稱之異。髓有骨髓、脊髓和腦髓之分。髓藏于一般骨者為骨髓。藏于脊椎管內者為脊髓,脊髓經項后復骨(指第6頸椎以上的椎骨)下之骨孔,上通于腦。匯藏于腦的髓稱為腦髓。故曰:“腦為髓海,……乃聚髓處,非生髓之處。究其本源,實由腎中真陰真陽之氣,醞釀化合而成,……緣督脈上升而貫注于腦”(《醫學衷中參西錄腦氣筋辨》)。脊髓和腦髓是上下升降,彼此交通的,合稱為腦脊髓。故滑伯仁說:“髓自腦下注于大杼(足太陽膀胱經的經穴名,位于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處作者注),大杼滲入脊心,下貫尾骶,滲諸骨節”(《難經本義》)。
執業藥師QQ群: |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