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的生克乘侮
五行學說并不是靜止地、孤立地將事物歸屬于五行,而是運用五行之間的相生相克的規律來探索和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及其協調平衡的整體關系。同時,還以五行之間的相乘和相侮,來探索和闡釋事物之間協調平衡關系被破壞后的相互影響。這即是五行生克乘侮的主要意義。
1.五行相生的概念和次序相生,是指這一事物對另一事物具有促進、助長和資生的作用,由于五行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的關系,故稱之為五行相生。
2.五行相克的概念和次序相克,是指這一事物對另一事物的生長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約的作用。由于五行之間存在著相互抑制和制約的聯系,故稱之為五行相克。
3.五行相乘的含義和原因乘,即是以強凌弱的意思。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對被克的“一行”克制太過,從而引起一系列的異常相克反應,也稱為“過克”。引起相乘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兩個方面。
4.五行相侮的含義和原因侮,在這里是指“反侮”。五行中的相侮,是指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過于強盛,對原來“克我”的“一行”進行反侮,所以反侮亦稱反克。例如:木本受金克,但在木特別強盛時,不僅不受金的克制,反而對金進行反侮(即反克),稱作“木侮金”,這是發生反侮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也可由金本身的十分虛弱,不僅不能對木進行克制,反而受到木的反侮,稱作“金虛木侮”。
五行學說的含義
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我國古代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認識到木、火、土、金、水是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質,故五行最初稱作“五材”。
五行學說,是在“五材”說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完善的,是古人在對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樸素認識基礎上,進行抽象而逐漸形成的理論概念。
木的特性:古人稱“木日曲直”。“曲直”,是指樹木的生長形態,為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引申為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于木。
火的特性:古人稱“火日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溫熱、上升的特性。引申為具有溫熱、升騰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火。
土的特性:古人稱“土爰稼穡”。“稼穡”,是指土有播種和收獲農作物的作用。引申為具有生化、承載、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土。故有“土載四行”、“萬物土中生,萬物土中滅”和“土為萬物之母”之說。
金的特性:古人稱“金日從革”。“從革”,是指“變革”的意思。引申為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金。
水的特性:古人稱“水日潤下”。“潤下”,是指水具有滋潤和向下的特性。引申為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的事物,均歸屬于水。
執業藥師QQ群: |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