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草經集注》系統整理了南北朝以前的藥物學資料;創立了新的編寫體例:藥物分類按自然屬性進行區分;創設了“諸病通用藥”專項。
2.證:即證候,指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機概括,包括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及邪正關系。例如心脾兩虛、風寒犯肺、氣虛血瘀、痰濕中阻等。
3.治療陽虛證(虛寒證)時,可采用的治法有陰病治陽、陰中求陽、陰陽雙補。治療陰虛證(虛熱證)時,可采用的治法有陽病治陰、陽中求陰、陰陽雙補。治療陰陽偏衰時,可采用的治法有陰病治陽、陽病治陰、陰中求陽、陽中求陰、陰陽雙補。
4.根據五行相生規律確定的治法有滋水涵木法、益火補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
5.根據五行相克規律確定的治法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瀉南補北法。
6.肝的功能有:肝主疏泄;肝主藏血。肝主疏泄包括調暢情志、協調脾胃升降、促進膽汁生成與排泄、促進血液運行和津液代謝、調暢排精行經。肝主藏血是指肝具有貯藏血液、調節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7.沖脈,調節十二經氣血,故稱“十二經脈之海”。沖為血海。
8.偏陰質,是指具有代謝相對減退、身體偏寒、喜靜少動等特征的體質類型。具有該體質類型的人,受邪發病后多表現為寒證、虛證。
9.七情內傷影響內臟氣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思則氣結;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
10.陰盛格陽:臨床可見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脈微欲絕等癥狀;又可見身熱反不惡寒(但欲蓋衣被)、面頰泛紅等假熱之象。病機為真寒假熱證。陽盛格陰:臨床可見身熱、面紅、氣粗、煩躁等癥狀;又突然出現四肢厥冷(但身熱不惡寒)、脈象沉伏(但沉數有力)等假寒之象。病機為真熱假寒證。
11.未病先防-扶助正氣,提高抗病能力:①重視精神調養;②加強身體鍛煉;③ 注意生活起居;④人工免疫。
12.寒熱用以分辨疾病的屬性;表里用以分辨疾病病位與病勢的淺深;虛實用以分辨邪正的盛衰。
13.紅舌主熱證,淡白舌主虛寒證。
14.裂紋舌:舌面上有明顯的裂溝,稱為裂紋舌,多由陰液虧損不能榮潤舌面所致。
15.濕溫潮熱:以午后熱甚,身熱不揚為特征。
16.脾氣虛-脾失健運證的癥狀有:食納減少,食后作脹,大便溏瀉,時息時發。并伴有身倦無力,氣短懶言,面色萎黃。
17.腎精不足的癥狀有: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經閉不孕,小兒生育遲緩,身材矮小,囟門遲閉,骨骼痿軟。成人早衰,發脫齒搖,耳鳴耳聾,健忘恍惚,足痿無力。(技巧:與人的生長、發育有關)
18.急性胰腺炎是淀粉酶AMY增髙的最常見原因。
19.肌鈣蛋白(cTn)是診斷心肌壞死最特異和敏感的首選標志物。
20.正治包括寒者熱之(以熱治寒)、熱者寒之(以寒治熱)、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等。
↓↓點擊下方鏈接領取[執業藥師]真題/考點/模擬題等資料>>>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