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癥
1.用于水腫性疾病。
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腎病綜合征、急慢性腎炎水腫、慢性腎衰竭早期、腎上腺皮質激素和雌激素治療所致的水鈉潴留。
2.用于原發性高血壓。
3.用于中樞性或腎性尿崩癥。
4.用于腎結石,主要為預防鈣鹽形成的結石。
用法用量
1.水腫性疾病
一般用量:一次25-50mg,一日1-2次。或隔日治療。為預防電解質紊亂及血容量驟降,宜從小劑量(一日12.5-25mg)開始,以后根據利尿情況逐步加量。
心源性水腫:開始用小劑量,一日12.5-25mg,以免因鹽及水分排泄過快而引起循環障礙或其他癥狀;同時注意調整洋地黃用量,以免因鉀的丟失而導致洋地黃中毒。
2.高血壓
口服給藥,一日25-100mg,分1-2次服用,并按降壓效果調整劑量。
老年人可從一次12.5mg,一日1次開始。
3.兒童
口服給藥,一日1-2mg/kg或30-60mg/m2,分1-2次服用。
禁忌癥
1.對本藥過敏者。
2.對磺胺類藥物過敏者。
兒童:本藥可使血膽紅素升高,故有黃疸的嬰兒慎用。
特殊人群
1.妊娠期婦女
本藥能通過胎盤屏障,且有可能使胎兒及新生兒產生黃疸、血小板減少等,故妊娠期婦女應慎用。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對本藥的妊娠安全性分級為B級。
2.哺乳期婦女
本藥可隨乳汁排泄,故哺乳期婦女不宜使用。
不良反應
1.水、電解質紊亂較常見
低鉀血癥:為最常見的不良反應;低氯性堿中毒或低氯、低鉀性堿中毒、低鈉血癥、氮質血癥、升高血氨、脫水、高鈣血癥等。
2.高糖血癥
可使糖耐量降低及血糖、尿糖升高,可能與抑制胰島素釋放有關。
3.高尿酸血癥
可干擾腎小管排泄尿酸,引起高尿酸血癥,一般患者為可逆性,臨床意義不大;有痛風史者可致痛風發作。
4.高脂血癥
長期用藥可致血膽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和極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有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可能。
5.血液
少見中性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紅斑狼瘡,可加重病情或誘發活動)。
6.過敏反應
相互作用
1.腎上腺皮質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雌激素、兩性霉素B:能降低本藥的利尿作用,增加發生電解質紊亂的機會,尤其是低鉀血癥。
2.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能降低利尿作用。與吲哚美辛合用時,可引起急性腎衰竭;與阿司匹林合用,可引起或加重痛風。
3.多巴胺:利尿作用加強。
4.降壓藥:利尿降壓作用均加強。與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藥合用,可引起直立性低血壓。
5.抗凝藥:可降低抗凝藥的抗凝作用。利尿后機體血容量下降,血中凝血因子濃度升高,以及利尿使肝臟血液供應改善,合成凝血因子增多。
6.洋地黃類藥物、胺碘酮:應慎防因低鉀血癥引起的副作用。
7.金剛烷胺:合用可產生腎毒性。
8.酮色林:合用可發生室性心律不齊。
用藥交待
1.與磺胺類藥物有交叉過敏反應。
2.早晨用藥,以免夜間排尿次數增多。
3.用藥期間如發現有電解質失衡的早期癥狀(如口干、衰弱、嗜睡、肌痛、腱反射消失等),應立即減量或停藥。
4.用藥期間應定期監測:血電解質、血糖、血尿酸、血肌酸酐、血尿素氮、血壓。
5.停藥時應逐漸減量,突然停藥可能引起水、鈉及氯的潴留。
藥理作用
1.噻嗪類利尿藥。
2.主要抑制遠曲小管前段和近曲小管(作用較輕)對氯化鈉的重吸收,從而增加遠曲小管和集合管的Na+-K+交換,使K+分泌增多。
3.口服吸收迅速,2小時后產生作用,達峰時間為4小時,作用持續時間6-12小時。
4.半衰期為15小時。
關注"執業藥師"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藥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考試吧執業藥師"
執業藥師QQ群: |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