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近50萬家藥店,一半以上要轉型了。
中國藥店,嚴重產能過剩
近日,浙江省嘉興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倪滬平表示,“中國的藥店行業已經出現了嚴重產能過剩,供給遠遠超過需求,市場形成了惡性競爭,一般藥店盈利非常薄弱,甚至虧本運行。”
他給出一組數據,在美國,藥店有6.2萬家,店均服務人數是6250人/店,單店日均銷售80136元/店;在日本,調劑藥局藥店有5.5萬家,店均服務人數是2299人/店,單店日均銷售22416元/店;日本藥妝店有2萬家,店均服務人數是6285人/店,單店日均銷售61922元/店。
而中國呢?2018年中國藥店48.9萬家,店均服務人數是2854人/店,單店日均銷售2241元/店(文中所涉貨幣單位都是人民幣)。
在他看來,由于藥品零售圈嚴重產能過剩,零售藥店賺不到一般市場利潤就容易出現騙保等違規沖動,不利于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一家店,服務6000參保人
對于這種現象,他也給出了多種解決方案,其中一條談到,“政府相關部門有必要通過區域規劃等措施,引導藥店空間合理布局,引導藥店和參保人員服務比從當前1:3000回歸到1:6000時,藥店零售市場供需雙方才有可能實現市場均衡。”
按照這兩個比例數,筆者進行了簡單的計算分析。目前,我們人口超14億,零售藥店數近50萬家,醫保定點藥店數34.1萬家。
如果按照1:3000的比例計算,目前我國大概需要46.7萬家藥店,從近幾年零售藥店數量來看,我們基本上滿足了這個要求。然而,這個數量下卻導致了嚴重的發展不均衡問題,藥品零售行業的發展變得畸形。
反之,按照1:6000的比例計算,這樣意味著目前我國只需要23.3萬家藥店。但是,目前有近50萬家藥店,那么,這多出來的26.7萬家藥店怎么辦呢?
過半藥店,要退出市場了?
去年5月12日在上海召開的第三十五屆中國醫藥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有知名營銷專家在會上表示:“未來零售藥店要倒閉一半以上,我們不需要46萬家藥店,20萬家就夠了。”
該專家談到:“藥店現在處于過度競爭的狀態,實際上它們整體是過剩的。一般,國際慣例是6000人一家藥店,中國目前是3000人一家店,城市是2000人,例如成都,已經達到了每1800人就有一家藥店,我們哪需要這么多藥店?”
那么,如果政府確實按照這個1:6000的比例規劃,那是不是接下來會有26萬家藥店會被淘汰呢?
在本次DTP大會上,倪滬平指出,“中國醫改是漸進式改革,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又要保證平穩推進。考慮到當前藥店市場已經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銷售模式,短期內休克療法式改革必然導致船大難掉頭,大批藥店倒閉、大量從業人員失業,這不是改革所愿意看到的。”
這也說明一個問題,政府不會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去改革,那么,多出來的這26萬家藥店怎么辦呢?
10多萬家店,或要推出醫保
其實,政策早已給出答案。未來只可能有兩種藥店,一種醫保店,一種非醫保店。其中,醫保店的數量大概23萬家,其余的都將是非醫保店。
按照以上方式推理,這也意味著最終我國只會留下23萬家醫保定點藥店,而今我們有34.1萬家醫保定點藥店,這多出來的10多萬家定點藥店或只能退出醫保協議。
為什么這么說呢?從政策上來看,有三大政策即將影響藥品零售行業的變局:其一支持鼓勵非藥品零售企業賣藥;其二藥店分級分類管理辦法落實;其三國家集采逐步推進。
在筆者看來,支持鼓勵非藥品零售企業賣藥,實則是引導零售藥店轉型,變為大健康類、保健養生類店;藥店分類分級管理,則是督促定點藥店朝更專業的方向發展,變為專業藥房(例如DTP等);藥店跟進集采,則進一步促進兩類店的發展。
那么,這兩類藥店盈利點又在哪里呢?或者說,該如何生存呢?浙江省一直以來作為國內重要政策試點省份,其在最近發布了兩個文件,直接指明了方向。
《浙江省基本醫療保險定點藥店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提出,藥店配備的省藥械采購平臺在線交易藥品品種不低于50%。醫療用品銷售范圍僅限于藥品、中藥材、醫療器械(具“械字號”商品)、消毒用品(具“衛消字號”商品)等醫療用品,生活用品、化妝品、保健品等不準進入定點藥店。
浙江省關于《提升藥品集中采購功能推進醫保藥品支付標準全覆蓋改革方案(征求意見稿)》對于零售藥店醫保藥品支付標準明確提及,全省所有定點零售藥店執行統一的醫保藥品支付標準,在確定的醫療機構支付標準基礎上上浮15%(不含國家和省談判藥品),最高不超過200元(以最小包裝計)。
結合這兩項政策來看,未來的趨勢則是,醫保藥店不能銷售生活用品、化妝品、保健品等,同時整體營業毛利被限制,但可以在集采平臺集采藥品,豐富品種,享受醫保15%的報銷加成。
非醫保店則不能享受醫保報銷政策,銷售藥品的種類也受到限制,但是可以通過增加銷售生活用品、化妝品、保健品等,提高收益。
來源:賽柏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