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毒作用及其評價
1.急性毒性:指機體一次或24小時內多次接觸一定劑量的化學毒物后在短期內發生的損害作用和致死效應。
2.急性毒性試驗目的
(1)獲得受試物的致死劑量以及其他急性毒性參數。根據LD50可對受試物進行急性毒性分級。
(2)通過觀察實驗動物的中毒表現和死亡情況,初步評價受試物所致的急性毒效應特征、靶器官、劑量-反應(效應)關系和對人體產生損害的危險性。
(3)為后續的短期重復劑量、亞慢性和慢性毒性試驗及其他毒理學試驗的劑量設計和觀察指標選擇提供參考依據。
(4)為毒作用機制的研究提供初步線索。
3.經典急性毒性試驗設計:首選成年大鼠,一般體重為180~240g。動物性別要求為雌雄各半。嚙齒類動物,每個劑量組每種性別至少5只;非嚙齒類動物,雌雄兼用每組同一性別動物數也應相等。灌胃是最常用的染毒方式。觀察持續時間,一般要求計算實驗動物接觸受試后14天內的總死亡數。
【備考攻略】靜式吸入染毒:適用于小動物接觸易揮發液態物質的急性毒性研究。缺點是在試驗期間得不到氧氣補充,染毒柜內受試物的濃度會逐漸降低,染毒時間一般為2~4小時。
動式吸入染毒:染毒柜裝備有輸入新鮮空氣和補充受試物的配氣系統,適用于較長時間的染毒,缺點是裝置復雜、價格昂貴、消耗受試物較多。
局部毒作用及其評價
1.皮膚刺激試驗:常用動物為兔和豚鼠。觀察時間一般不超過14天,觀察終點為皮膚刺激和皮膚腐蝕,評價方法為Draize試驗。
2.皮膚致敏試驗:常選擇豚鼠,涂皮或皮內注射。
3.眼剌激試驗:常用成年兔,觀察終點為眼刺激和眼腐蝕。
4.陰道黏膜刺激試驗:實驗動物選擇健康、初成年的雌性兔,將受試物注入實驗動物的陰道內,每隔24小時染毒1次,染毒5天,末次染毒后24小時處死動物,取出完整陰道,縱向切開,肉眼觀察有無充血、水腫等。
【備考攻略】掌握每種試驗的常用動物,其余內容以了解為主。
短期重復劑量、亞慢性、慢性毒作用及其評價
1.蓄積作用:蓄積作用是指毒物逐次進入生物體,而在靶器官內累積和/或毒物對生物體所致效應的累加現象。
2.短期重復劑量毒性:指機體連續或反復接觸化學毒物2~4周所產生的中毒效應。
3.亞慢性毒性:指機體在較長時間內連續或反復多次接觸化學毒物所產生的中毒效應。“較長時間”對于嚙齒類動物通常為1~6個月,對大鼠通常為90天。
4.慢性毒性:是指機體長期甚至終生連續或反復多次接觸化學毒物所產生的中毒效應。這里的“長期”對于嚙齒類動物來說,一般為12~24個月。
5.短期重復劑量毒性試驗:首選大鼠,以6~8周齡(80~100g)的剛成年動物為宜。每組至少10只,雌雄各半。在停止給予動物受試物后繼續觀察14天。
6.亞慢性毒性試驗:一般要求選擇兩個動物物種。通常嚙齒類動物為大鼠,非嚙齒類動物為犬,性別通常雌雄各半。在停止給予動物受試物后繼續觀察28天。
7.慢性毒性試驗:一般要求選擇兩個物種動物,即嚙齒類和非嚙齒類。應選擇初斷乳的動物,如大鼠70~90g,犬為4~6月齡。雌雄各半。在停止給予動物受試物后繼續觀察1~2個月。
【備考攻略】這幾個試驗目的都是為了明確受試物與機體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并求得相應的NOAEL和(或)LOAEL。慢性毒性試驗獲得的LOAEL和NOAEL,是對受試物進行安全性評價和危險評定的基本依據。
【特別注意】物質蓄積和功能(損傷)蓄積比較:多次接觸毒物后,可以檢測出機體內存在該物質或其代謝產物的增加為物質蓄積;不能測出該物質或其代謝產物,但機體有慢性中毒的癥狀或體征出現,為功能(損傷)蓄積。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