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尖搏動及心前區搏動
心尖搏動及心前區搏動觸診能更準確地判斷心尖搏動或其他搏動的位置、強弱和范圍,尤其是視診不能發現或看不清楚的心尖搏動及心前區搏動,觸診檢查則可能確定。心臟搏動的速率及節律變化也可通過觸診了解。仰臥位時,25%~40%的成年人能觸及心尖搏動,左側臥位5 0%的成年人能觸及。觸診時,心尖搏動沖擊胸壁的時間標志著心室收縮期的開始,這有助于確定第一心音、收縮期還是舒張期震顫或雜音。當用手指觸診時,手指如被強有力的心尖搏動抬起,這種較大范圍的外向運動稱為抬舉性搏動,提示左心室肥大。在左心室容量增加(如主動脈反流、室間隔缺損)及胸壁薄或心搏量增加的正常人均可出現心尖搏動增強。原有高動力狀態抬舉性搏動的患者如果伴有二尖瓣狹窄或左心室充盈受損,會導致心尖搏動正常甚至減弱。所以如聽到二尖瓣狹窄的雜音并同時觸到抬舉性搏動,那么必定存在著除二尖瓣狹窄以外的其他病變,如二尖瓣反流或主動脈瓣反流。
心尖搏動位置、強度及范圍的變化,以及心前區異常搏動的臨床意義同視診所述。視診時發現劍突下搏動,須鑒別其為右心室肥大還是腹主動脈搏動所致。具體方法:檢查者將手指平放在劍突下,指端指向劍突,向上后方加壓,如搏動沖擊指尖,且深吸氣時增強,則為右心室搏動,提示有右心室肥大。如果搏動沖擊手指指腹,且深吸氣時減弱,則為腹主動脈搏動,或提示為腹主動脈瘤。消瘦者、腹壁薄或空腹時,劍突下搏動常為正常的腹主動脈搏動傳導所致。
在左側心底部觸及與S1同時發生的短促的振動感,為P2(第二心音的肺動脈瓣成分)亢進所致,如為二尖瓣狹窄患者,則提示肺動脈高壓,如果二尖瓣狹窄患者未觸及P.,則提示肺動脈壓不太高。
有報道對血管造影確診為室壁瘤患者的連續觀察中發現,33%的患者有異常的心前區搏動。典型的表現為雙重心臟搏動:第一部分代表正常的心尖外向運動,第二部分為在心室壓力最高時收縮晚期室壁瘤的運動。如果通過觸診可以觸及,則提示室壁瘤起源于心臟前壁、心尖部或左心室,而起源于內壁或側壁的室壁瘤距前胸壁太遠則無法觸及。
心臟震顫(thrill)
震顫是指心臟搏動時,用手觸診而感覺到的一種細小振動,此振動與貓在安靜時產生的呼吸震顫相似,故又被稱為“貓喘”,是器質性心血管病的特征性體征之一。
震顫的發生是由于血流經口徑較狹窄的部位,或循異常的方向流動而產生漩渦,使心壁或血管壁振動,傳至胸壁而被觸及。一般情況下,震顫的強弱與血流的速度、病變狹窄的程度及兩側的壓力階差密切相關。但是,如果狹窄口過小,通過血流過少時可無震顫。此外,震顫的強弱也與胸壁的厚薄有關,胸壁越薄(如兒童、消瘦者)則震顫越易觸及。
震顫與聽診時發現的雜音有類同的機制,但觸覺對頻率較低的振動比較敏感,音調較高或較弱的雜音常不伴有震顫。震顫常見于某些先天性心臟病和心臟瓣膜狹窄時,而瓣膜關閉不全時震顫很少見。僅在房室瓣重度關閉不全時可捫及收縮期震顫。如發現震顫,應注意其部位及出現時間。可以利用心尖搏動或頸動脈搏動來確定震顫發生的時間,緊隨心尖搏動出現或與頸動脈搏動幾乎同時出現的為收縮期震顫。如仍難于判斷時,可同時聽診,根據震顫與心音的關系加以確定。然后按震顫部位和時間的不同,對其臨床意義作出判斷。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