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叩診
1.全腹叩診腹部叩診以鼓音為主。鼓音區縮小見于肝脾極度腫大、腹腔內腫瘤、大量腹水;鼓音區擴大見于胃腸高度脹氣、胃腸穿孔。
2.肝臟叩診自上至下沿右鎖骨中線叩診,叩診呈濁音的肋間為肝上界。肝下界:自下至上沿右鎖骨中線及正中線叩診至出現濁音或肋下緣。正常上界為肝肺相對濁音界,下界不如觸診準確。肝濁音界擴大的意義同觸診。肝界明顯縮小或消失見于胃腸穿孔(膈下積氣)、人工氣腹、全內臟轉位。同時檢查肝區叩痛,叩痛陽性提示炎癥或者肝臟急劇增大。
3.脾臟叩診正常脾臟位于左腋中線9~11肋間范圍內,長度4~7咖,前界不超過腋前線,脾濁音界擴大的意義同觸診。脾界縮小見于左側氣胸、胃擴張、鼓腸等。
4.移動性濁音檢查時先讓被檢查者仰臥,由臍部開始向左側叩診,直到出現濁音,叩診板指不動,囑被檢查者右側臥,再次叩診變為鼓音即為移動性濁音陽性。為避免腹腔內臟器或包塊移動造成移動性濁音的假象,可在右側臥位的情況下,向右叩診直至再次出現濁音,然后囑患者左側臥位,叩診板指不動,再次叩診該部位轉為鼓音,向右側繼續叩診均呈鼓音,則確定為移動性濁音陽性。臨床意義為腹腔存在游離液體,且液體量超過l000ml.
5.腎區(肋脊角)叩擊痛檢查時被檢查者采取坐位或側臥位,醫生用左手掌平放在其脊肋角處,右手握拳用由輕到中等的力量叩擊左手背。正常無叩擊痛。叩擊痛陽性見于腎炎、腎盂腎炎、腎結石、腎結核、腎周圍炎。
6.膀胱叩診用來判斷膀胱的膨脹程度,在恥骨聯合上方由上而下進行叩診。膀胱空虛時該部位叩診呈鼓音,膀胱充盈時該區叩診呈圓形濁音區。
心尖搏動及心前區搏動
心尖搏動及心前區搏動觸診能更準確地判斷心尖搏動或其他搏動的位置、強弱和范圍,尤其是視診不能發現或看不清楚的心尖搏動及心前區搏動,觸診檢查則可能確定。心臟搏動的速率及節律變化也可通過觸診了解。仰臥位時,25%~40%的成年人能觸及心尖搏動,左側臥位5 0%的成年人能觸及。觸診時,心尖搏動沖擊胸壁的時間標志著心室收縮期的開始,這有助于確定第一心音、收縮期還是舒張期震顫或雜音。當用手指觸診時,手指如被強有力的心尖搏動抬起,這種較大范圍的外向運動稱為抬舉性搏動,提示左心室肥大。在左心室容量增加(如主動脈反流、室間隔缺損)及胸壁薄或心搏量增加的正常人均可出現心尖搏動增強。原有高動力狀態抬舉性搏動的患者如果伴有二尖瓣狹窄或左心室充盈受損,會導致心尖搏動正常甚至減弱。所以如聽到二尖瓣狹窄的雜音并同時觸到抬舉性搏動,那么必定存在著除二尖瓣狹窄以外的其他病變,如二尖瓣反流或主動脈瓣反流。
心尖搏動位置、強度及范圍的變化,以及心前區異常搏動的臨床意義同視診所述。視診時發現劍突下搏動,須鑒別其為右心室肥大還是腹主動脈搏動所致。具體方法:檢查者將手指平放在劍突下,指端指向劍突,向上后方加壓,如搏動沖擊指尖,且深吸氣時增強,則為右心室搏動,提示有右心室肥大。如果搏動沖擊手指指腹,且深吸氣時減弱,則為腹主動脈搏動,或提示為腹主動脈瘤。消瘦者、腹壁薄或空腹時,劍突下搏動常為正常的腹主動脈搏動傳導所致。
在左側心底部觸及與S1同時發生的短促的振動感,為P2(第二心音的肺動脈瓣成分)亢進所致,如為二尖瓣狹窄患者,則提示肺動脈高壓,如果二尖瓣狹窄患者未觸及P.,則提示肺動脈壓不太高。
有報道對血管造影確診為室壁瘤患者的連續觀察中發現,33%的患者有異常的心前區搏動。典型的表現為雙重心臟搏動:第一部分代表正常的心尖外向運動,第二部分為在心室壓力最高時收縮晚期室壁瘤的運動。如果通過觸診可以觸及,則提示室壁瘤起源于心臟前壁、心尖部或左心室,而起源于內壁或側壁的室壁瘤距前胸壁太遠則無法觸及。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