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神經系統實現其調節功能的基本方式是 D
A、興奮和抑制 B、正反饋和負反饋 C、軀體反射和內臟反射
D、條件反射和非條件反射 E、神經內分泌調節和神經免疫調節
72、下列哪種神經元的聯系方式可以發生總和或整合作用? C
A、單線式聯系 B、輻散式聯系 C、聚合式聯系 D、環式聯系 E、鏈鎖式聯系
73、反射活動后發放的結構基礎是神經元之間的:C
A、會聚式聯系 B、輻散式聯系 C、環狀聯系 D、鏈鎖式聯系 E、側支式聯系
74、反射活動后放現象的結構基礎是神經元之間的 B
A、鏈瑣狀聯系 B、環狀聯系 C、輻散式聯系 D、聚合式聯系 E、側支式聯系
75、對中樞神經系統活動的敘述,錯誤的是:D
A、人類中樞神經系統中約含有140億個神經元
B、在傳入、傳出和中間神經元中,以中間神經元數量最多
C、中樞神經系統調節活動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D、各神經元之間在結構上有原生質相連
E、各神經元之間最重要、最基本的聯系方式是形成突觸
76、突觸傳遞興奮呈單向性特征,其主要原因是由于(B)
A、突觸前、后膜的膜電位不同 B、突觸前膜釋放遞質,而后膜不釋放遞質
C、突觸前、后膜受體不同 D、突觸前、后膜興奮時耗能不同
E、突觸前、后膜離子通道不同
77、反射時的長短主要決定于:C
A、傳入與傳出纖維的傳導速度 B、刺激的強弱和性質 C、中樞突觸的多少
D、感受器的敏感性 E、效應器的敏感性
78、在整個反射弧中,最容易出現疲勞的部位是(C)
A、感受器 B、傳入神經元 C、反射中樞中的突觸 D、傳出神經元 E、效應器
79、關于興奮在中樞傳遞特征的敘述,正確的是( D )。
A、雙向傳遞 B、不易疲勞 C、不能總和
D、中樞延擱 E、刺激停止后,傳出沖動也立即停止
80、交互抑制也稱為 A
A、側支抑制 B、去極化抑制 C、回返抑制 D、突觸前抑制 E、負反饋性抑制
81、交互抑制的形成是由于:C
A、神經元側支興奮性遞質釋放量減少 B、神經元側支釋放抑制性遞質
C、抑制性中間神經元興奮 D、興奮性中間神經元興奮 E、抑制性中間神經元
82、由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與閏紹細胞構成的局部神經元回路所形成的抑制,稱為 A
A、回返性抑制 B、前饋抑制 C、側支抑制 D、交互抑制 E、突觸前抑制
83、突觸后抑制時,下列哪種情況不會出現? D
A、突觸前膜釋放神經遞質 B、突觸后膜Cl-內流 C、突觸后膜超極化
D、興奮性突觸后電位 E、突觸后膜的興奮性降低
84、脊髓閏紹細胞構成的抑制稱為:C
A、周圍性抑制 B、側支抑制 C、回返抑制 D、交互抑制 E、去極化抑制
85、閏紹細胞與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構成的突觸所釋放的遞質可能是:B
A、乙酰膽堿 B、甘氨酸 C、γ-氨基丁酸 D、5-羥色胺 E、去甲腎上腺素
86、對突觸后抑制中的返回抑制敘述,錯誤的是:A
A、為一種典型的正反饋活動 B、其結構基礎為神經元之間的環式聯系
C、在脊髓中的返回抑制活動中、關鍵細胞為閏紹細胞
D,閏紹細胞為一種抑制性中間神經元 E、閏紹細胞釋放的遞質可能是甘氨酸
87、對突觸后抑制與突觸前抑制特征比較的敘述,錯誤的是:D
A、前者發生于突觸后膜,后者發生于突觸前膜
B、前者中間神經元是抑制性的,后者中間神經元為興奮性的
C、前者為超極化抑制,后者為去極化抑制 D、兩者抑制都與IPSP有關
E、兩者最終均使突觸后神經元抑制
88、突觸前抑制的發生是由于:A
A、突觸前膜興奮性遞質釋放量減少 B、突觸前膜釋放抑制性遞質 C、突觸后膜超極化
D、中間抑制性神經元興奮的結果 E、以上原因綜合的結果
89、突觸前抑制的重要結構基礎是:C
A、軸突 胞體型突觸 B、鈾突 樹突型突觸 C、軸突 軸突型突觸
D、胞體 樹突型突觸 E、胞體 胞體型突觸
90、突觸前抑制的軸-體突觸處,突觸后電位變化特征為:B
A、興奮性突觸后電位絕對值增大 B、興奮性突觸后電位絕對值減少
C、抑制性突觸后電位絕對值減少 D、抑制性突觸后電位絕對值增大
E、突觸后電位變化不大
91、突觸前抑制的論述中,正確的是:C
A、突觸前膜超極化 B、突觸后膜超極化 C、突觸前膜去極化
D、突觸前膜釋放抑制性遞質 E、潛伏期較短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