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后處理
一、各種不適的處理
1.惡心、嘔吐 術后惡心、嘔吐的常見原因是麻醉反應。
2.腹脹 術后早期腹脹一般是由于胃腸道蠕動受抑制,腸腔內積氣不能排出所致。
3.尿潴留 全身麻醉或蛛網膜下腔麻醉后排尿反射受抑制,切口疼痛引起膀胱和后尿道括約肌反射性痙攣,以及病人不習慣床上排尿等,都是常見原因。先可安定病人情緒,如無禁忌,可協助病人坐于床沿或立起排尿。下腹部熱敷,輕柔按摩,用止痛鎮靜藥解除切口疼痛。 當引流尿量>500ml時,應留置導尿管1—2天。
二、活動 早期活動有利于增加肺活量,減少肺部并發癥,改善全身血液循環,促進切口愈合,減少因靜脈血流緩慢并發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率。此外,尚有利于腸道蠕動和膀胱收縮功能的恢復,從而減少腹脹和尿潴留的發生。
三、飲食
1.非腹部手術 局部麻醉下實施的手術,術后即可進飲食。蛛網膜下腔阻滯和硬脊膜外腔阻滯者,術后3~6小時即可進飲食。全身麻醉者,應待麻醉清醒,惡心、嘔吐反應消失后,方可進食。
2.腹部手術 擇期胃腸道手術,待腸道蠕動恢復(約需2~3日),可以開始飲水,進少量流質飲食,逐步增加到全量流質飲食、半流質,第7~9日可以恢復普通飲食。
四、縫線拆除
(1)頭、面、頸部在術后4~5天拆線;
(2)下腹及會陰部6~7天;胸部、上腹部、背部和臀部7~9天;
(3)四肢部10~12天(近關節部位可延長一些時間);
(4)減張縫線14天拆除(尤其二次縫合者)。
五、創口分類
1.手術病人的切口種類分為:
(1)清潔切口,用“Ⅰ”表示,如甲狀腺大部切除術;
(2)可能污染切口,用“Ⅱ”表示,如胃大部切除術;皮膚不容易徹底消毒的部位、6小時內的傷口經過清創術縫合、新縫合的切口再度切開者
(3)污染切口,用“Ⅲ”表示,如闌尾穿孔切口、腸梗阻壞死的手術。
2.切口的愈合分為3級:
甲級愈合用“甲”表示,指愈合良好的切口;
乙級愈合用“乙”表示,指愈合處有炎性反應,如紅腫、硬結、血腫、積液等,但未化膿;
丙級愈合“丙”表示,指切口化膿,需作切開引流的切口。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