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急性腎衰竭
急性腎衰竭(acufe renal failure)是指由于各種病因引起腎功能在短期內(數小時或數天)、急驟下降的臨床綜合癥,其血肌酐平均每日增加44.2~88.4μmol/L。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急性腎小管壞死主要有缺血和腎毒素兩大類,缺血所致急性腎小管壞死的發病機制,主要有以下解釋:
1.腎血流動力學異常主要為腎血漿流量下降,腎內血流重新分布表現為腎皮質血流量減少,腎髓質充血等。
2.腎小管上皮細胞代謝障礙主要為缺氧所致。
3.腎小管上皮脫落,管腔中管型形成。
①急性腎小管壞死。
②腎小球和腎小管疾病。
③急性腎間質病變。
④腎前性因素(血容量不足,心排血量減少)和腎后性因素(腎結石腫瘤腎積水)等也可造成急性腎衰。
(二)臨床表現
分為少尿型和非少尿型。少尿型典型過程,表現有原發疾病,急性腎功衰竭引起的代謝系亂和并發癥三方面。
1.少尿期一般持續5~7天。
(1)尿量常明顯減少<400mL/d為少尿,<100mL/d為無尿。(考生須牢記)。
(2)系統癥狀①消化系統癥狀出現最早,常有厭食、惡心、嘔吐,嚴重者消化道出血,少數可出現肝功能衰竭、黃疸等,為預后不良征象。②由于體內水分過多,出現氣促、端坐呼吸、肺濕性啰音等心力衰竭表現,血壓可高可低。③肺部可發生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④神經系統癥狀表現為性格改變、神志模糊、定向障礙、昏迷、抽搐等。⑤嚴重急性腎衰竭可有出血傾向,可表現為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
(3)生化及電解質異常血肌酐、血尿素氮上升,酸中毒、高鉀血癥、低鈉血癥。
(4)心血管系統:高血壓、心衰、心律失常,心包炎等。
2.多尿期持續1~3周,尿量可達3000~5000mL,尿比重常偏低。(為什么尿比重偏低,考生應理解)。
少部分患者可出現脫水、血壓下降。系統癥狀大多逐漸減輕,易出現各種感染并發癥。
3.恢復期腎功能基本恢復正常,尿量正常或偏多。有不同程度營養不良,尿比重有所提高,內生肌酐清除率常偏低。腎小球濾過功能在3~12個月內恢復正常。
(三)診斷和鑒別診斷
一旦發現患者尿量突然明顯減少,腎功能急劇惡化(血肌酐每日升高≥44.2μmol/L)時,即應考慮急性腎衰竭的可能,特別是有心力衰竭、失鈉失水、感染、休克或應用對腎臟有毒性的藥物等情況時,更應高度警惕。在確定為急性腎衰竭后,應按下面次序鑒別其次:腎前性、腎實質性、腎后性。
1.病史與體征發病前當有攝入過少、體液丟失,或有心臟、肝臟疾病基礎,或有休克、交感神經過度興奮等背景時,并且體檢發現皮膚、粘膜干燥,體位性低血壓,頸靜脈充盈不明顯,應首先考慮為腎前性急性腎衰竭。
2.尿液診斷指標檢查包括比重、尿滲透濃度、尿滲透濃度/血滲透濃度、尿鈉、尿/血尿素氮或尿/血肌酐、腎衰指數以及鈉排泄分數等,對腎前性急性腎衰竭和急性腎小管壞死的診斷及鑒別診斷有幫助。
3.影像學檢查包括B超、腎區腹部平片、CT、尿路造影、放射性核素掃描等,有時常需配合膀胱鏡、逆行腎盂造影或靜脈腎盂造影等檢查結果來判斷。
4.腎穿刺使用于可以完全排除腎前、腎后性引起的急性腎衰竭,而腎內病變不能明確者,特別是各型急進性腎炎、血管炎、溶血尿毒癥綜合征以及急性間質性腎炎等。
(四)治療
1.少尿期的治療重點為調節水,電解質酸堿平衡,控制氮質潴留,給予足夠營養和治療原發病。
(1)預防及治療基礎病因主要采取糾正全身循環血流動力學障礙,以及避免應用和處理各種外源性或內源性腎毒性物質兩大類措施。
(2)營養療法口服補充營養成分,對于不能口服的患者,可采用鼻飼和胃腸道外營養療法。
(3)控制水、鈉攝入應按照“量出為入”的原則補充入液量。在有透析支持的情況下,可適當放寬入液量。
(4)高鉀血癥的處理最有效方法為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血鉀輕度升高(5.2~6.0mmol/L)僅需密切隨訪,嚴格限制含鉀藥物和食物的攝入,并使用陽離子交換樹脂。當血鉀超過6.5mmol/L,心電圖表現為QRS波增寬等明顯的變化時,則需馬上采取緊急措施。具體包括:①在心電圖監護下,予10%葡萄糖酸鈣10~20mL稀釋靜脈慢推注;②5%碳酸氫鈉靜脈滴注,尤其適用于伴有酸中毒的患者;③靜脈注射50%葡萄糖水加普通胰島素④乳酸鈉靜脈注射;⑤透析療法適用于以上措施無效和伴有高分解代謝的急性腎衰竭患者,后者尤以血液透析治療為宜。還有積極控制感染,消除病灶及壞死組織等措施。
(5)低鈉血癥的處理一般僅需控制水分攝入即可。如出現定向力障礙、抽搐、昏迷等水中毒癥狀,則需予高滲鹽水滴注或透析治療。
(6)代謝性酸中毒的處理非高分解代謝的少尿早期,補充足夠熱量,減少體內組織分解,代酸并不嚴重。高分解代謝型往往酸中毒發生早,程度嚴重。可根據情況選用5%碳酸氫鈉治療,對于頑固性酸中毒患者,宜立即進行透析治療。
(7)低鈣血癥、高磷血癥的處理出現癥狀性低鈣血癥,可臨時予靜脈補鈣。中重度高磷血癥可給予氫氧化鋁凝膠。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