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凝血功能障礙
凝血功能障礙性疾病(coagulation diaorders)是指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異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煞譃檫z傳性和獲得性兩大類。遺傳性凝血功能障礙一般是單一凝血因子缺乏,多在嬰幼兒期即有出血癥狀,常有家族史。獲得性凝血功能障礙較為常見,患者往往有多種凝血因子缺乏,多發生在成年,臨床上除出血外尚伴有原發病的癥狀及體征。
一、血友病
血友病(hemophilia)是最常見的一組遺傳性凝血因子缺乏癥,可分為血友病甲(因子Ⅷ促凝成分即Ⅷ缺乏)及血友病乙(因子Ⅸ缺乏)兩型。因子Ⅷ:C及因子Ⅸ的生物合成基因均位于X染色體,故稱X鏈疾病,兩者均為X染色體伴性隱性遺傳,男性發病,女性傳遞。女性攜帶者雖有不同程度的因子Ⅷ:C或因子Ⅸ活性減低,但一般無出血癥狀。約1/3患者查無家族史,可能是家族中男性少或隔代遺傳而被忽視,也可能是基因突變所致。
(一)臨床表現主要表現為出血,以軟組織、肌肉、負重關節出血為特征。通常自幼兒期即有出血傾向,輕型可在青少年甚至成年才被診斷。出血癥狀出現越早,病情越重;颊呖杀憩F為輕微外傷或手術后嚴重出血,往往在拔牙或小手術時出血不止。少數患者以此為首發癥狀。出血可持續數小時甚至數周。出血程度與血漿因子活性(濃度)相關。雖然正常止血所需的因子Ⅶ或Ⅸ的活性為25%,但有癥狀者其因子活性往往低于5%。臨床上依據因子活性將血友病分為重型、中型、輕型及亞臨床型。出血部位以四肢易受傷處最多見,可出現深部組織血腫,血腫大者可壓迫附近的神經如:股神經、正中神經、尺神經引起疼痛及麻痹癥狀;壓迫血管可發生壞疸。頸部、喉部軟組織出血可因呼吸道阻塞而窒息。腹膜后、腸系膜出血可有腹痛。重癥者可出現鼻衄、牙齦出血、胃腸道出血、血尿,出血過多者可引起貧血。關節腔反復出血見于重癥患者,多發生在輕微損傷后,亦可自發出血?捎芯植磕[脹、疼痛、壓痛、急性癥狀持續3~5天,出血停止后約經數周積血逐漸吸收可不留痕跡。若日久不吸收可致滑膜炎,反復出血可致關節僵硬,最后導致永久性關節破壞、骨質疏松、關節活動受限、變形、附近肌肉萎縮,致成殘疾。最常受累的關節在嬰幼兒期為踝關節,兒童及成人為膝關節。
◇血友病甲、乙凝血因子缺乏與出血程度的關系
血友病甲和乙可在新生兒期發病,但大多在2歲時發病。前者出血程度的輕重與其血漿中的Ⅷ:C活性高低有關:活性為0~1%者為重型,患者自幼年起即有自發性出血、反復關節出血或深部組織(肌肉、內臟)出血,并常導致關節畸形;2%~5%者為中型,患者于輕微損傷后嚴重出血,自發性出血和關節出血較少見;6%~20%者為輕型,患者于輕微損傷或手術后出血時間延長,但無自發性出血或關節出血;20%~50%為亞臨床類型,僅于嚴重外傷或手術后有滲血現象。
血友病乙型的出血癥狀及輕重分型與血友甲相似,因子Ⅸ活性少于2%者為重型,很罕見;絕大多數患者為輕型。因此,本病的出血癥狀大多較輕。
(二)實驗室檢查
本病主要為內源性途徑凝血障礙,故出血時間、血小板計數及形態、PT、T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相關抗原(vWF:Ag)均正常。APTT延長,凝血活酶生成不良。鑒別兩型可做凝血活酶生成時間糾正試驗。測定Ⅷ∶C及因子Ⅸ活性(Ⅸ:C),以估計其在血漿中的濃度。
(三)診斷
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和實驗室的APTT、凝血活酶生成試驗及糾正試驗、凝血因子活性測定,血友病甲、乙的診斷和鑒別不難。但需與因子Ⅺ缺乏相鑒別,后者是常染色體不完全隱性遺傳,男女均可患病,父母均可傳遞,臨床出血癥狀較輕。依據凝血活酶生成不良,正常吸附血漿及正常血清均能糾正,以及血漿因子Ⅺ活性減低或消失可以鑒別。此外尚需與血管性血友病及循環中有抗凝物質存在(因子Ⅶ、Ⅸ抑制物)加以鑒別,后者出血癥狀與血友病相同,但無家族史及性別、年齡限制且凝血異常不能被少量正常血漿糾正。
(四)治療
1.補充凝血因子對血友病的出血原則是補充所缺乏的凝血因子,使其血漿因子濃度提高到止血水平。一般可用新鮮血漿,嚴重出血必須外科手術,或心力衰竭者宜用抗血友病球蛋白濃縮劑、冷沉淀物或凝血酶原復合物濃縮劑(含因子Ⅸ、X、Ⅶ、Ⅱ)。
2.DDAVP是一種人工合成的抗利尿激素的同類物質,有抗利尿及動員體內貯存因子Ⅷ的作用,主要用于輕癥血友病甲患者,臨床常用0.3~0.5μg/kg加入生理鹽水20~30mL內靜脈注射,也可用高濃度1μg/kg作滴鼻用,每12小時一次即可。
3.抗纖溶劑能保護已形成的血凝塊不溶解,可用于口腔傷口及拔牙時止血,抗纖溶劑往往與補充療法并用,常用6—氨基己酸4~6g每日4次,日總量20~25g,至拔牙術后72~96小時。也可用對氨甲苯酸(PAM BA)每次100~200mg加入葡萄糖液內靜脈推注或滴注。止血環酸。應注意引起血尿,在尿道內形成小血凝塊可致尿路阻塞的危險。
4.局部止血深部組織血腫和關節出血應避免活動,臥床休息,將患肢置舒服位置。反復出血者應注意置肢體于功能位置,局部用冰袋或繃帶壓迫、固定。出血停止局部血腫消失后可適當活動。
二、血管性血友病
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vWD)是一種遺傳性出血性疾病,其臨床特點為自幼即有出血傾向,出血時間延長、血小板粘附性減低,對瑞斯托霉素誘導的血小板凝集功能減弱或不凝集。血漿中von willebrand因子(vWF)缺乏或分子結構異常。
正常人血漿因子Ⅷ由低分子量的因子Ⅶ∶C和高分子量的vWF所組成蛋白復合物。本病患者的基本缺陷是vWF合成有障礙,因而出現血小板粘附性降低、血小板對瑞斯托霉素不發生凝集反應,半數以上患者Ⅷ:C也下降。目前認為vWF為血管內皮細胞產生,故推測本病的病變可能在內皮細胞。本病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個別亞型呈隱性遺傳,男女均可罹病,雙親均可傳遞,也有雙親均無癥狀者。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