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是由多種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紊亂。高血糖是由于胰島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或者兩者同時存在而引起。除碳水化合物外,尚有蛋白質、脂肪代謝異常。久病可引起多系統損害,導致眼、腎、神經、心臟、血管等組織的慢性進行性病變,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病情嚴重或應激時發生急性代謝紊亂,例如酮癥酸中毒、高滲性昏迷等。一般以為遺傳和環境均起作用。臨床上分Ⅰ型(胰島素依賴型)和Ⅱ型(非胰島素依賴型)。
(一)臨床表現
1.代謝紊亂癥侯群“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飲、多食和體重減輕。Ⅰ型患者大多起病較快,病情較重,癥狀明顯且嚴重。Ⅱ型患者多數起病緩慢,病情相對較輕,肥胖患者起病后也會體重減輕。患者可有皮膚瘙癢,尤其外陰瘙癢。高血糖可使眼房水、晶體滲透壓改變而引起屈光改變至視力模糊。
2.并發癥和(或)伴發病
(1)急性并發癥
1)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和高滲性非酮癥糖尿病昏迷。
2)感染,常發生癤、癰等皮膚化膿性感染,反復發生,泌尿道感染以腎盂腎炎和膀胱炎最常見。腎乳頭壞死是嚴重的并發癥。
(2)慢性并發癥
1)大血管病變主要是大、中動脈粥樣硬化。大、中動脈粥樣硬化主要侵犯主動脈、冠狀動脈、腦動脈、腎動脈和肢體外周動脈等,引起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腦血管病、腎動脈硬化、肢體動脈硬化等。大血管疾病的危險性與LDL,VLDL正相關,與HDL2ch水平負相關。胰島素性激素,生長激素,兒茶酚胺等也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肢體外周動脈粥樣硬化常以下肢動脈病變為主,表現為下肢疼痛、感覺異常和間歇性跛行,嚴重供血不足導致肢體環疸。
2)微血管病變微循環障礙、微血管瘤形成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是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典型改變。微血管病變主要表現在視網膜、腎、神經、心肌組織,其中尤以糖尿病腎病和視網膜病為重要。山梨醇代謝增強,生長激素過多,血流動力學改變,2.3~DPG等與微血管病變有關。
①糖尿病腎病毛細血管間腎小球硬化癥是Ⅰ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在Ⅱ型糖尿病,其嚴重性次于冠狀動脈和腦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糖尿病腎病的發生發展可分為五期:①I期:為糖尿病初期,腎臟體積增大,腎小球濾過率升高,腎小球入球小動脈擴張,腎小球內壓增加。良好治療也使病變回復正常。②Ⅱ期:腎小球毛細血管基底膜增厚,尿白蛋白排泄率(AER)多數在正常范圍,或呈間歇性增高(如運動后)③Ⅲ期:早期腎病,出現微量白蛋白尿。即AER持續在加15~200μg/min,(正常人<10μg/min。)④Ⅳ期:臨床腎病,尿蛋白逐漸增多,AER>200μg/min,即尿白蛋白排出量>300mg/24h,相當于尿蛋白總量>0.5g/24h,腎小球濾過下降,可伴有浮腫和高血壓,腎功能逐漸減退。⑤V期:尿毒癥,多數腎單位閉鎖,AER降低,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血壓升高。嚴格代謝控制可防止或延緩臨床腎病的發生。減少蛋白質攝入量對早期腎病及腎功能不全的處理均有利。抗高血壓治療可延緩腎小球濾過率的下降速度,早期腎病應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ACE)抑制劑可減輕微量白蛋白尿。
②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按眼底改變可分六期,分屬兩大類。I期:微血管瘤,出血為非增殖型病變;Ⅱ期:微血管瘤,出血并有硬性滲出;Ⅲ期:出現棉絮狀軟性滲出;以上3期(Ⅰ~Ⅲ)為背景性視網膜病變。Ⅳ期:新生血管形成,玻璃體出血;V期:機化物增生;Ⅵ期:由于血凝塊機化,纖維組織牽拉,繼發性視網膜脫離,失明。以上Ⅳ~Ⅵ3期為增殖性視網膜病變(PDR)。新生血管出現為主要標志。嚴格控制糖尿病是防治視網膜病變的基本措施,應用口服降糖藥的患者,若視網膜病變進展迅速或已進入增殖期,應改用胰島素治療。
③心臟微血管病變和心機代謝紊亂可引起心肌廣泛灶性壞死等損害,稱為糖尿病心肌病,可誘發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猝死。
3)神經病變(很重要考點:DM神經病變有哪些特征?)主要是微血管病變及山梨醇旁路代謝增強以致山梨醇增多等所致,其病變部位以周圍神經為最常見,通常為對稱性,下肢較上肢嚴重,病情進展緩慢。臨床上先出現肢端感覺異常,分布呈襪子或手套狀,伴麻木、針刺、灼熱或如踏棉墊感,有時伴痛覺過敏。隨后有肢痛,呈隱痛、刺痛或燒灼樣痛,夜間及寒冷季節加重。后期可有運動神經受累,出現肌張力減弱,肌力減弱以至肌萎縮和癱瘓肌萎縮多見于足小肌肉和大腿肌。自主神經病變也較常見,并可較早出現,影響胃腸、心血管、泌尿系統和性器官功能。臨床表現有瞳孔改變(縮小且不規則、光反射消失、調節反射存在)和排汗異常(無汗、少汗或多汗),胃排空延遲、腹瀉(飯后或午夜)、便秘等胃腸功能失調,體位性低血壓、持續心動過速、心搏間距延長等心血管自主神經功能失常,以及殘尿量增加、尿失禁、尿潴留、逆向射精、陰莖勃起功能障礙等。
4)眼的其他病變黃斑病、白內障、青光眼、屈光改變、虹膜睫狀體病變等。
5)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因末梢神經病變,下肢動脈供血不足以及細菌感染等多種因素,引起足部疼痛、皮膚深潰瘍、肢端壞疸等病變,統稱為糖尿病足。(名詞解釋,什么是糖尿病足?)由于神經營養不良和外傷的共同作用,可引起營養不良性關節炎(Charcot關節),好發于足部和下肢各關節,受累關節有廣泛骨質破壞和畸形。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