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細目一 病原學
是由腦膜炎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膿性腦膜炎。病菌在體外能形成自溶酶,采集標本應及時接種。此菌的抵抗力極弱,室溫下3小時,55~C5分鐘即死亡,對寒冷、干燥熱及一般消毒劑均敏感。
細目二 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為帶菌者和患者。患者從潛伏期末開始至發病10天內具有傳染性,但帶菌者作
為傳染源的意義更大。
二、傳播途徑密切接觸,如同睡、懷抱、喂乳、親吻等對2歲以下嬰幼兒傳播本病有重要意義。
三、人群易患性任何年齡均可發病,6個月至5歲發病率最高,以后隨年齡增長逐漸下降。新生兒發病少見。感染后可獲持久免疫。
四、流行特征
1.季節性冬春季發病較多,11—12月開始上升,3—4月達高峰,5月始下降。可能與冬春季氣候寒冷、干燥,呼吸道抵抗力減弱,居住擁擠,室內空氣流通不暢等有關。流行區通常每3—5年出現一次小流行,8一lO年出現一次大流行。
2.地區性遍及世界各地,
3.人群分布主要發生于15歲以下的兒童,非流行年以低年齡組為主。
細目三 發病機制及病理
一、發病機制
腦膜炎球菌從上呼吸道進人人體后,大多數情況下無臨床癥狀(帶菌狀態),部分可出現上呼吸道輕度炎癥,出現流涕、咽痛、咳嗽等癥狀,而獲免疫力。如人體免疫力低下或病菌毒力強時,細菌可經鼻咽部黏膜進入血液循環,部分感染者表現為暫時性菌血癥,出現皮膚黏膜出血點,僅極少數感染者發展為敗血癥,出現惡寒、發熱、頭痛、肌肉酸痛等急性感染癥狀,并出現遷徙性病灶如腦膜炎、關節炎、心肌炎、心包炎、肺炎等,其中以腦膜炎最多見。
引起腦膜炎和暴發性腦膜炎的物質主要是細菌釋放的內毒素。
二、病理解剖
流腦的基本病變是血管內皮損害,小血管和毛細血管內皮腫脹、壞死和出血,中性粒細胞浸潤,有的血管內血栓形成。暴發型敗血癥休克型皮膚及內臟血管損害更為嚴重和廣泛。皮膚、心、肺、胃腸道及腎上腺均有廣泛出血。
病變以軟腦膜為主,主要在大腦兩半球表面及顱底,所以可出現視神經、展神經、動眼神經、面神經、聽神經等腦神經的損害甚至為永久性的。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