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目六 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診斷
1.流行病學資料冬春季發病,主要見于兒童。
2.臨床表現突起高熱,頭痛,嘔吐,皮膚黏膜瘀點或瘀斑,腦膜刺激征陽性等。
3.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升高,腦脊液呈化膿性改變,皮膚瘀點瘀斑或腦脊液涂片鏡檢或血液、腦脊液細菌培養或特異性莢膜抗原等有陽性發現。
二、鑒別診斷
1.其他化膿性腦膜炎大多體內有感染灶存在。如肺炎球菌腦膜炎大多發生在肺炎、中耳炎的基礎上;葡萄球菌腦膜炎大多發生在葡萄球菌敗血癥病程中。確切的診斷需依腦脊液、血液細菌學和免疫學檢查。
2.虛性腦膜炎某些急性感染患者有嚴重毒血癥時可出現腦膜刺激征,但除腦脊液壓力略高外,余均正常。
3.結核性腦膜炎多有結核史。起病緩慢,伴有低熱、盜灃、消瘦等癥狀,無瘀點和斑疹。腦脊液的細胞數為數十至數百個左右,以淋巴細胞為主。腦脊液在試管內放置12“24小時有薄膜形成,薄膜和腦脊液沉淀涂片抗酸染色可檢出抗酸桿菌。
4.流行性乙型腦炎發病多在7~9月份,有蚊蟲叮咬史,起病后腦實質損害嚴重·驚厥昏迷較多見,皮膚一般無瘀點。腦脊液早期清亮,晚期微渾,細胞數多在(o·’~o。?’×|09/L,很少超過1×109/L,蛋白質稍增加,糖正;蚵愿,氯化物正常;浨逄禺愋钥贵wIgM陽性。
細目七 治療
普通型流腦的治療
1.一般治療臥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靜、空氣流通。給予流質飲食,昏迷者宜鼻飼,并予適量輸入液體,使每日尿量在1000ml以上。密切觀察病情。保持口腔、皮膚清潔,防止角膜潰瘍形成。經常變換體位以防壓瘡發生。防止嘔吐物吸入。必要時給氧。
2-對癥治療高熱時可用酒精擦浴,頭痛劇烈者可予鎮痛或用脫水劑降低顱內壓。驚厥時可給予水合氯醛灌腸或氯丙嗪、安定等鎮靜劑。
3.病原治療
(1)青霉素G青霉素為首選藥物,在腦脊液中的濃度低,宜用大劑量,療程5--7日。
(2)磺胺類藥 在腦脊液中的濃度較高,如用藥后一般情況和腦膜刺激征于l--2日內不見好轉或加重者,應考慮是否為耐藥菌株引起,應改用其他抗菌藥物。
(3)氯霉素 腦膜炎球菌對氯霉素很敏感,可用于對青霉素過敏及病原不明者,療程7日。應密切注意其副作用,尤其對骨髓的抑制。新生兒、老人慎用。
(4)氨芐西林 適用于病原菌尚未明確的5歲以下患兒。
(5)頭孢菌素 如頭孢噻肟等透過血一腦脊液屏障好,抗菌活性強,對重癥或兒童患者可選用。
二、暴發型流腦的治療
(一)暴發型敗血癥休克型的治療.
1.抗菌治療 大劑量青霉素鈉鹽靜脈滴注。亦可應用三代頭孢菌素、氯霉素等,但不宜應用磺胺。
2.抗休克治療 包括擴充血容量、糾正酸中毒、血管活性藥物及糖皮質激素的使用等。
3.抗凝治療 疑有DIE者,應及早使用肝素治療。高凝狀態糾正后可輸新鮮血液等以補充被消耗的凝血因子。
(二)暴發型腦膜炎的治療,
抗生素的應用同暴發型敗血癥休克型的治療。此外,應以減輕腦水腫、防止腦疝和呼吸衰竭為重點。
1.交替或反復應用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等脫水劑降低顱內壓。
2.應用糖皮質激素以減輕毒血癥,降低顱內壓。
3.對于高熱、頻繁驚厥及有明顯腦水腫者可用亞冬眠療法,使體溫下降至38℃左右。
4.對呼吸衰竭應以防治腦水腫為主。除脫水劑外還應給予洛貝林、尼可剎米、回蘇靈等中樞神經興奮劑。必要時作氣管插管,吸痰,人工輔助呼吸,直至患者恢復自動呼吸。
細目八 預防
1.流行期間注意開窗通風,兒童應避免到擁擠的公共場所。
2.早發現、早隔離患者(呼吸道隔離)。隔離至癥狀消失后3日或病后不少于7日;密切接觸者應醫學觀察7日。
3.菌苗預防目前已有A群和c群多糖體菌苗,B群疫苗尚未研制成功。應針對流行菌群的不同,接種相應的菌苗。對流行區內的易感人群及去流行區的人員應接種。
4.藥物預防對密切接觸者還可藥物預防。流行菌群以A群為主時,可用磺胺類藥預防。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