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目四 臨床表現
潛伏期3—42天,平均12—14天。。
一、典型傷寒
自然病程可分為四期:
(一)初期(侵襲期)相當于發病的第l周,多起病緩慢,發熱、頭痛、腹部不適、肌肉酸痛、厭食作嘔、畏寒或輕度寒戰常見,體溫于5—7日達39~C或以上。部分患者出現便秘或腹瀉。第l周末肝脾可以捫及。
(二)極期
相當于發病的2—3周。
1.發熱主要表現為持續性高熱,體溫39~C一40~C,呈稽留熱型。
2.神經系統表現患者極度虛弱,呈特殊的中毒面容,患者表情淡漠,反應遲鈍,耳鳴。聽力減退.重者可有譫妄、抓空、昏迷,病理反射可陽性。
3.循環系統表現患者常有相對緩脈或重脈。并發中毒性心肌炎時,相對緩脈不明顯。
4.消化系統表現可見食欲不振,腹脹,腹部不適,右下腹壓痛,便秘或腹瀉等。
5.皮疹部分患者于第7一10病日可出現玫瑰疹,散在分布于前胸和上腹部,大小約2--5mm。色澤暗紅,壓之退色,略高于皮面,數目不多,2—4日后消退,但可以再發。
6.脾肝大患者于起病第l周末始出現脾臟腫大,質軟;部分患者肝臟亦腫大,且可伴肝功能異常,個別患者還可出現黃疸。
此期易并發腸出血及腸穿孔。
(三)緩解期
相當于病程的第4周。病情開始好轉。體溫開始下降,各種癥狀減輕,但仍需警惕腸穿孔、腸出血等的發生。
(四)恢復期
相當于病程的第5周以后。體溫已恢復正常,癥狀消失,食欲逐漸好轉,常有饑餓感。全身狀況的恢復約需1個月左右。
二、臨床類型
1.普通型具有上述典型傷寒的表現者。
2.輕型患者一般癥狀較輕,體溫多在38c左右,病程短,l一2周即可痊愈。多見于兒童。或發病后早期接受抗菌藥物治療,或已接受過傷寒菌苗注射者。
3.暴發型起病急,中毒癥狀重,患者可出現超高熱或體溫不升,血壓降低,出現中毒性心肌炎、腸麻痹、休克與出血傾向等,預后兇險。
4.遷延型起病與典型傷寒相似,但由于人體免疫功能低下,發熱持續不退,熱程可達5周以上。伴有慢性血吸蟲病患者,熱程可長達數月之久。
5.逍遙型起病時毒血癥狀較微,患者可照常工作。部分患者可因突然性腸出血或腸穿孔而就醫始被發現。
6.頓挫型起病較急,開始癥狀典型,但病程極短,于1周左右發熱等癥狀迅速消退而痊愈。
7.復發與再燃
(1)再燃病程進入緩解期,體溫接近正常時又重新上升,傷寒其他臨床表現可再度加劇。一般持續時間約5—7天。
(2)復發進入恢復期后(退熱l一2周),臨床癥狀再度出現,如同傷寒初發,但病程較短.(1—3周),癥狀較輕。
不論是再燃還是復發都是因為病灶內細菌未被完全消滅,當機體免疫力不足時傷寒桿菌再度繁殖,并再次侵入血流,此時血培養可陽性。多見于氯霉素等抗菌藥物治療過短的患者。
三、并發癥
1.腸出血多出現于病程第2—3周
2.腸穿孔為最嚴重的并發癥,多見于病程第2—3周。多因飲食不當、飽餐或食用多渣難消化、易脹氣食物所致,也可因濫用瀉藥、高壓灌腸等使腸道壓力增高誘發。
3.中毒性肝炎表現為肝功能異常,少數患者可出現黃疸、肝脾腫大。
4.其他如中毒性心肌炎、溶血性尿毒綜合征、肺部感染、膽囊炎、骨髓炎、腎盂腎炎等。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