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擾素適應癥
引起機體感染的致病菌來源有兩大類即外源性感染和內源性感染。
(一)外源性感染
病原菌來自宿主機體以外的環境,傳染源主要是:
①患者:從潛伏期到病后恢復期,病原菌可以各種方式在人與人之間水平傳播;
②帶菌者:因不表現臨床癥狀并在一定時間內持續排菌,不易被發覺,故是重要的傳染源;
③患病及帶菌動物:某些細菌(炭疽桿菌,布魯菌和鼠疫耶爾森菌等)可引起人畜共患病,病原菌可在人和動物中間傳播。
(二)內源性感染
主要指來自體內的正常菌群的細菌引起的感染又稱自身感染,也包括原先感染過但少數病原菌潛伏下來而后又重新感染的現象,如結核分枝桿菌。內源性感染具有條件依賴性,是醫院感染的一種常見現象。
核膜與核孔介
核膜包括以平行方式相互重疊的兩層膜狀構造,也就是內膜及外膜,兩者之間的距離約10到50納米(nm)。核膜將細胞核完全包覆,使內側的遺傳物質與外側的細胞質分離。并阻擋大分子在核質與細胞質之間自由擴散。細胞核的外膜與另一種膜狀構造粗糙內質網相連,兩者皆綴有核糖體。內外膜之間的空間稱為核膜間隙,這些空間與粗糙內質網中的內腔相連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穿透核膜的核孔擁有類似于通道的功能,是由多種核稱為核孔蛋白的蛋白質所組成。核孔的分子量約125百萬Da,含有約50(酵母菌)到100(脊椎動物)個蛋白質。核孔的直徑為100納米,不過真正可讓分子自由擴散的孔道只有寬9納米,這是因為核孔中間存在一些調節系統。小型的水溶性分子可以直接通過,而大型分子如核酸與蛋白質則會受到阻礙,需要透過主動運輸才能進入細胞核。典型的哺乳類細胞核膜上,擁有約3000到4000個核孔,這些核孔含有8個形狀有如甜甜圈的環狀對稱構造,同時嵌于內外膜之中。伴隨這些環狀構造的核籃(nuclear basket),則向內延伸進入核質;另外還有一系列的絲狀構造伸入細胞質中。這些構造的功能是用來與核運輸蛋白結合。
許多蛋白質、核糖體次單元或RNA,可在一類稱為核轉運蛋白(karyopherin)的運輸因子中介下通過核孔。其中可幫助分子進入核內的又稱為內輸蛋白(importin);幫助分子離開細胞核的則稱作外輸蛋白。大多數核轉運蛋白可直接與欲運送的分子作用,有些則需要轉接蛋白協助。類固醇激素如皮質醇與醛固酮,以及其他作為細胞信號的脂溶性分子,可以從細胞膜擴散進入細胞質,并與將要進入細胞核內的核受體蛋白結合。這些受體與配體結合時具有轉錄因子的功用,若配體不存在,受體則有組織蛋白去乙酰酶的作用,可抑制基因表現。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成績查詢、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