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的發病機制
1.分泌性腹瀉
由胃粘膜分泌過多的液體而引起。
霍亂弧菌外毒素引起的大量水樣腹瀉即屬于典型的分泌性腹瀉。產毒素的大腸桿菌感染、促胃液素瘤所致的腹瀉。
2.滲透性腹瀉
是腸內容物滲透壓增高,阻礙腸內水分與電解質的吸收而引起,如乳糖酶缺乏,乳糖不能水解即形成腸內高滲,或因服鹽類瀉藥或甘露醇等。
3.滲出性腹瀉
是因粘膜炎癥、潰瘍、浸潤性病變致血漿、粘液、膿血滲出,見于各種炎癥。
4.吸收不良性腹瀉
由腸粘膜的吸收面積減少或吸收障礙所引起,如小腸大部分切除,吸收不良綜合征等。
5.動力性腹瀉
腸蠕動亢進致腸內食糜停留時間少,未被充分吸收所致的腹瀉,如腸炎、胃腸功能紊亂及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等。
臨床表現:
1.起病及病程
急性腹瀉起病多驟然,病程較短,多為感染或食物中毒所致。
慢性腹瀉起病緩慢,病程較長,多見于慢性感染、吸收不良、腸道腫瘤或神經功能紊亂。
2.腹瀉次數及糞便性質
急性腹瀉,每天排便次數可多達10次以上,糞便量多而稀薄。
如為細菌感染,則初為水樣,后為粘液血便或膿血便。
腸阿米巴病的糞便呈暗紅色(或果醬樣)。
慢性腹瀉,多數每天排便數次,可為稀便,亦可帶粘液、膿血,見于慢性細菌性或腸阿米巴性病,但亦可見于炎癥性腸病及結腸、直腸癌。
糞便中帶大量粘液而無病理成分者常見于腸易激綜合征。
3.腹瀉與腹痛的關系
急性腹瀉常有腹痛,尤以感染性腹瀉明顯。
小腸疾病的腹瀉疼痛常在臍周,便后腹痛緩解不顯;
結腸疾病則疼痛多在下腹,且便后疼痛常可緩解或減輕。
分泌性腹瀉往往無明顯腹痛。
4.伴隨癥狀
(1)伴發熱者可見于急性細菌性痢疾、傷寒或副傷寒、腸結核、結腸癌、Crohn病、潰瘍性結腸炎急性發作期、敗血癥等;
(2)伴里急后重者見于結腸病變為主者,如急性痢疾、直腸癌等;
(3)伴明顯消瘦者多見于小腸病變為主者,如胃腸道惡性腫瘤及吸收不良綜合征;
(4)伴皮疹或皮下出血者見于敗血癥、傷寒或副傷寒、麻疹、過敏性紫癜等;
(5)伴腹部包塊者見于胃腸惡性腫瘤、腸結核、Crohn病及血吸蟲性肉芽腫;
(6)伴重度失水者常見于分泌性腹瀉,如霍亂、細菌性食物中毒或尿毒癥等;
(7)伴關節痛或腫脹者見于Crohn病、潰瘍性結腸炎、紅斑狼瘡、腸結核等。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