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臨床診斷要點
①大多數患者為青壯年男性,多數有吸煙嗜好;
②患肢有不同程度的缺血性癥狀;
③有游走性淺靜脈炎病史;
④患肢足背動脈或脛后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
⑤一般無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等易致動脈硬化的因素。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輔助檢查
(1)一般檢查:
①跛行距離和跛行時間;
②皮膚溫度測定,雙側肢體對應部位皮膚溫度相差2℃以上;
③患肢遠側動脈搏動減弱或不能捫及;
④肢體抬高試驗(Buerger試驗)陽性者,提示患肢有嚴重供血不足。
(2)特殊檢查:
①超聲多普勒檢查:為首選影像學檢查,可顯示動脈的形態、直徑和流速等。
②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③動脈造影:可以明確患肢動脈阻塞的部位、程度、范圍及側支循環建立情況。患肢中小動脈多節段狹窄或閉塞是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典型X線征象。動脈滋養血管顯影,形如細彈簧狀,沿閉塞動脈延伸,是重要的側支動脈,也是本病的特殊征象。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鑒別診斷
(1)動脈粥樣硬化性外周血管疾病:發病年齡多數在45歲以上,常伴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高脂血癥或糖尿病;病變常位于大、中動脈,X線檢查可顯示動脈壁有鈣化斑塊。
(2)多發性大動脈炎:多見于青年女性,活動期常有紅細胞沉降率增速,免疫球蛋白升高;動脈造影可見主動脈及其主要分支開口處狹窄或阻塞。
(3)糖尿病足:由糖尿病造成的肢體壞疽,都有糖尿病史及其臨床表現,且有尿糖陽性、血糖升高等實驗室檢查的陽性發現。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治療
處理原則在于防止病變進展,改善和增進下肢血液循環。
一般療法:嚴格戒煙、防止受冷、受潮和外傷,不應使用熱療,以免組織需氧量增加而加重癥狀。疼痛嚴重者,可用止痛劑及鎮靜劑,慎用易成癮的藥物。患肢應進行適度鍛煉,以利于促使側支循環建立。
1)藥物治療
①中醫中藥:根據辨證論治的原則進行治療。
②擴張血管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藥物,常用的藥物有:前列腺素E1,具有血管舒張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對緩解缺血性疼痛,改善患肢血供有一定效果;α受體阻滯劑和β受體興奮劑,如妥拉唑林等;硫酸鎂溶液,有較好的擴血管作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能降低血黏度,對抗血小板聚集,因而在防止血栓繁衍和改善微循環中,能起一定作用。
③抗生素:并發潰瘍感染者,應選用廣譜抗生素,或根據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選用有效抗生素。
2)高壓氧療法通過血氧量的提高,增加肢體的血氧彌散,改善組織的缺氧狀況。
3)手術療法目的是增加肢體血供和重建動脈血流通道,改善缺血引起的后果。
(1)腰交感神經切除術:適用于腘動脈遠側動脈狹窄的患者。先施行腰交感神經阻滯試驗,如阻滯后皮膚溫度升高超過1~2℃者,提示痙攣因素超過閉塞因素,可考慮施行交感神經節切除術。切除范圍應包括同側2、3、4腰交感神經節和神經鏈,可解除血管痙攣和促進側支循環形成。近期效果尚稱滿意,但遠期療效并不理想。
(2)動脈重建術:手術方法有兩種:
①旁路轉流術,適用于主干動脈閉塞,但在閉塞動脈的近側和遠側仍有通暢的動脈通道者。
②血栓內膜剝脫術,適用于短段的動脈阻塞。利用內膜剝離器,或直視下切開動脈壁,將增厚的內膜連同血栓一并切除,然后縫合動脈壁切口。對于動脈廣泛性閉塞,即腘動脈遠側三支動脈均已閉塞時,可試用以下術式:
①大網膜移植術;
②分期動、靜脈轉流術。
4)創面處理干性壞疽創面,應予消毒包扎,預防繼發感染。感染創面可做濕敷處理。組織壞死已有明確界限者,或嚴重感染引起毒血癥的,需做截肢(趾、指)術。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